年轻姑娘一天到晚跑厕所 医生让她先填一份“晴雨表”

这份“排尿日记”对治疗至关重要

翁锡君主任(中)、李南医生(左)手术场景。资料图片

白天每40分钟一次,晚上雷打不动起夜3次-4次,这样的排尿频率,28岁的姑娘小黄(化姓)经受了7年。更让她痛苦的是,膀胱里明明只有几滴尿液,刺痛感却像一根生锈的铁丝在体内搅动。近日,小黄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明确了病因,经过系统治疗,终于打赢了这场旷日持久的“膀胱战争”。

1

姑娘排尿频繁且伴随坠痛 医生没有急着开检查单

从2019年开始,小黄有了一个难言之隐:排尿频繁且伴随坠痛。白天每40分钟一次,晚上雷打不动地起夜3次-4次,刺痛感像一根生锈的铁丝在体内搅动。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尿意”,她有了一些奇奇怪怪的习惯:聚餐时总坐在离出口最近的位置;约会时背包里总备着尿垫;团建爬山时别人看风景,她却在沿途记着卫生间的坐标。

几年间,小黄跑过不少医院,但尿常规等结果均提示正常,医生对此也是束手无策。家里药盒堆积成小山,但每次排尿时刀割般的疼痛,却像甩不掉的影子。“焦虑引起的躯体化症状。”2020年春天,心理门诊诊断书上的结论让小黄陷入更深的迷茫。为了治疗疾病,她遵医嘱口服了抗焦虑药物半年,但凌晨厕所的灯光依旧准时亮起。

今年春节前夕,小黄找到鄞州区第二医院(宁波市泌尿肾病医院)泌尿外科的李南医生。这位专注尿控疾病的年轻医生耐心听完她的描述,没有急着开检查单,而是掏出手机演示:“先帮我完成这个膀胱‘晴雨表’好不好?”

屏幕上跳出的一个个对话框:每次排尿的精确时间、尿量(用特制量杯测量)、疼痛指数(1级-10级表情包评分)、伴随症状(下拉菜单勾选)……“记录要细致到饮水时半杯水是多少毫升、半夜排尿的时间和量,吃辣后症状是否加重……”李南告诉她,“我们要把你膀胱‘说话’的方式翻译给医学看。”

2

排尿日记成治疗“密钥” 明确病因后终于康复

3天后,李南对着手机上的折线图皱眉:白天排尿15次-18次,单次尿量不足150毫升;夜间排尿轨迹显示凌晨1点、3点、5点的“死亡三连击”;疼痛曲线在餐后2小时陡然攀升。这些跳跃的数字,拼凑出间质性膀胱炎的典型画像。

更触目惊心的是膀胱水扩张术中的场景:当生理盐水缓缓注入,本应光滑的膀胱黏膜像干涸的土地般皲裂,毛细血管在镜头下渗出星点血迹——这就是导致剧痛的“落雪征”。检查床上的小黄通过显示屏第一次看见了折磨自己多年的“敌人”——间质性膀胱炎。

此后,小黄便开始接受一系列针对性的治疗。治疗台上,膀胱灌注的药物修复着伤痕累累的膀胱壁;手机里,智能小程序自动分析着她的饮水曲线;曾经羞于启齿的排尿记录,成了破译健康密码的“密钥”。在综合治疗下,小黄逐渐康复。复查时,她欣喜地告诉李南:“李医生,真的太感谢您了!我终于可以安心地睡个整夜觉了。”

该院泌尿外科尿控与盆底外科专科负责人翁锡君主任医师介绍,间质性膀胱炎是一种慢性非细菌性膀胱炎症,常以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和(或)盆腔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常因找不准病因而备受煎熬。

●相关链接

针对膀胱敏感问题,翁锡君给出了一份指南——

1. 症状自测:

若出现以下情况,请立即记录排尿日记并及时就诊。

日均排尿>8次,夜尿>2次;单次排尿量明显减少,经常少于100ml;膀胱充盈或排尿后下腹疼痛。

2. 生活管理:

避开“膀胱刺客”: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咖啡、酒精、辛辣食物;掌握“黄金饮水法”:晨间多饮,午后递减,睡前3小时禁水;尝试“膀胱瑜伽”:凯格尔运动配合腹式呼吸。

3. 就诊准备:

至少携带3天完整的排尿记录;整理既往用药清单;准备具体症状描述(避免“大概”“可能”等模糊表述)。

翁锡君特别强调,对于疑似患有间质性膀胱炎或其他类型排尿问题的患者来说,及时准确地记录“排尿日记”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症状模式,还能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关键依据。”他同时表示,通过系统、正规的治疗和生活干预,大部分患者都能恢复正常生活。

记者 庞锦燕

通讯员 付玉玲 谢美君

2025-03-06 年轻姑娘一天到晚跑厕所 医生让她先填一份“晴雨表”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02127.html 1 3 这份“排尿日记”对治疗至关重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