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够的唐俑,各种各样的青瓷,闪闪发光的金银器……
截至2月24日,宁波博物院“东方的起点——宁波与西安:海陆丝绸之路跨时空对话”展览已吸引237152人次走进展厅,欣赏丝路文明交织的别样神采。
作为宁波历史上借展等级文物最多的一个重磅大展,“东方的起点”通过交叉叙事,将来自全国各地的精品文物汇集一处,吸引游客观众慕名而来。
据统计,展览自去年11月21日至今,已在中央、省、市媒体累计刊发系列报道450余篇(条),全网总阅读量超1.12亿次,借助文博力量推动宁波文旅出圈。
据了解,本次展览将于3月23日闭展,目前展期“余额”已不足30天,有兴趣的观众不妨早日安排。
主流媒体聚焦大展
大型主题策划、精品文物集中,“东方的起点”开展以来便吸引了众多主流媒体关注。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网、央广网、新华网、光明网、央广网等均对本次展览进行了相关报道。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发布《481件珍贵展品亮相宁波 三大世界级文化遗产文物首次同框》;浙江日报、浙江电视台、潮新闻等省级媒体多次发表专版报道、图片报道与综合新闻;澎湃新闻、上观新闻等长三角城市媒体发布报道十余篇。
宁波日报、宁波晚报、甬派、宁波电视台等市级媒体全程跟进报道。展览中期围绕各项配套活动、讲座、节假日开放等持续进行宣传,全网热度超过5000万。
新浪、网易、凤凰网等网媒以及博物馆头条、热展推等文博新媒体矩阵也对展览进行了全程报道与记录,累计发图文及视频200余次,相关话题5次进入新浪热搜榜。全网总阅读量超1.12亿次。
多名志愿者讲解员“走红”
本次展览还捧红了宁波博物院的多名志愿者讲解员。
“有人知道这两位功力深厚的老师么?由一物引出其他东西,顺带讲了其他的知识,非常厉害,半路从阿倍仲麻吕那里开始听,老师一路高频输出,从宁波的四大天王,之后的法门寺秘色瓷,以及泉州的相关知识,知识储备太深了!”“这位老师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有知道名字的麻烦说一声!”
网络平台上,此类帖子多次为相关话题引流。徐昀、牛朝阳、刘波等出色的志愿者讲解员被网友一一“认领”。
“我是2014年开始做博物馆志愿者的。”人称“牛哥”的牛朝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展览用的是大地理概念,博物馆准备的讲解词有11万字、240多页,完全按讲稿讲肯定不行。他只能动用多年知识储备以及个人在青瓷方面的专长为观众讲解。
奉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东汉熹平四年青瓷绳索纹罐,余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西晋越窑青釉黄鼬把瓷鸡头壶,在他的解说下活灵活现——“你看这只‘鸡头’特别饱满,雄赳赳气昂昂,提柄上的黄鼠狼身体则被拉长,体现了艺术加工”“浙江诞生了大量瓷器,有一句话说‘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听众被他的解说带着走,浑然忘却时长。
“每讲一次一般是两三个小时,最长讲过三个半小时。”另一位志愿者刘波说,为了提升讲解质量,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他还购入一套叫《丝路物语》的书,有30多本。
“我碰到过很多观众,江浙沪的比较多,也有从贵州来的。不同观众有不同的兴趣点,我们一般会带他们打卡最重要的几件精品文物,再按照需求和个人特长去讲解。我参与了博物馆的一个项目‘跟着课本游宁博’,会结合历史书上的知识,为学生群体提供定制讲解,潜移默化地把知识传给他们。”刘波说,他经常被观众治愈,“有时讲多了咳嗽,观众会递来一瓶水,或者给我草珊瑚含片,让我感觉很温暖,情绪价值是相互给的。”
观众积极留言点赞
为了提供更丰富的参观体验,开展以来,宁波博物院为展览配套,相继推出了“海陆丝路那点事”文化知识系列讲座、“返航·丝路一号”沉浸式解谜游戏、“古韵丝途”文创非遗集市、“丝路拓兴”青少年探索体验等不同类型、面向不同年龄观众的活动;展览定制单肩包、限定盖章本、展览联动款宁泊咖啡等文创产品也深受欢迎;还在东钱湖茶亭设置了“风动”艺术装置,供观众打卡。
“足不出市,看到了这么多喜欢的文物原件,好幸福”“这是一场文物之间的聚会,串联起丝路上的老朋友们”“展览实在太热,文创实在太香”……这段时间,宁波博物院后台不断收到观众留言,为展览点赞。
其中网友“冰雪聪明”的留言颇具代表性:“看展览,像翻阅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是宁波与西安在丝绸之路上书写的故事。它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各地通过不同路径与外界沟通交融,创造出伟大而独特的文明交流史诗,也激励着我们去努力探索和弘扬这种开放包容、交流合作的精神。”
此外,博物馆发起的#这件文物有意思#话题词互动,也吸引了很多观众大开脑洞。
“骑在骆驼背上的小人,双手紧紧握拳,稳稳地伏于驼身之上,表情傲娇,微微扬起的嘴角仿佛带着一丝得意,看着就像对我们大声呼喊。再看趴在地上的骆驼,憨态可掬,与骑俑刚好组成CP。通过这件文物,让人想象千年前丝绸之路的繁华景象,仿佛看到它们随着商队在大漠中缓缓前行,诉说着往日的故事。”网友“jx”形容的彩绘胡人骑骆驼俑堪称诗意。
记者 顾嘉懿 通讯员 项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