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三江月

迁居记

□言 午

老屋时光

我二十三岁之前(1987年),一直居住在小山村的老屋。老屋是祖上传下来的,到父亲手上,已不知有几代。

老屋有一长排,左右各是二间一弄格局,中间是大祠堂。大祠堂是许家祠堂,是小村十户姓许人家所共有的。右边二间一弄住着袁家二兄弟。祠堂应该有四扇大门,但从我记事起已没了踪影。后墙也塌没了,从祠堂里穿过可上后山。

老屋顶上有站得直人的阁楼,一个阁楼里有可存放稻谷的粮仓。另一阁楼可堆放杂物。房间没有地板,后墙是木板,但前墙却是青砖墙,我想原先整排房子应该是许家的,但许家祖先家道中落过程中被割卖了。祠堂的大门、前墙板材、地板都被变卖了吧?

东西房子很宽畅,中间一弄狭了一半。上阁楼没楼梯,需要用竹梯上楼。东西房又分前后间,前大后小。后间一是厨房,厨房里一台大土灶烧饭炒菜,一个大水缸储水洗用,一个厨柜放碗筷剩菜,一小方桌二小长凳用于吃饭。厨房整间被柴火烟熏得灰不溜秋,说不清楚啥颜色。

西面房间是我的房间,一张大床,靠窗一张八仙桌,靠墙是二个老式的衣柜。后间堆杂物。

老屋没了地板,是泥地,冬天还好。但夏季霉雨季节就麻烦了,潮湿打滑,小时候我经常滑倒,不知吃了多少苦头。后来父亲用窑厂烧废了的晒盐砖铺上,湿滑才有了改善。

这样的祖传居住条件,在当时农村已经算是不错了。那个年代兄弟姐妹多,住得更差更憋屈,大有人在。

老屋在1990年拆除了。姨父给了父亲三千元,把木板、栓子和青砖瓦片买去,用作建新房的材料。父母亲花六千元买了表哥的三间砖瓦平房,居住的条件比老屋好多了。

新街岁月

我结婚的新房子是在小镇新街。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由当时乡政府主导开发的。相对于曾经破旧、不到200米长的老街,新街有点改革开放时代的新气象,开发后慢慢发展成为了小镇的政治文化中心,镇政府、银行、税务所、工商所等都在新街十字路口的周边。

居住在新街上的人们,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社会新贵。新街开发的楼房一幢六间三层,六户人家。我拥有的新街房子却只有三间二层,三户人家,排在新街的最后面。我处中间,楼上楼下四个房间。一楼后有十余平方的小院和一间小平房(厨房间)。

说起这新房子,实在是当时乡政府领导对一个穷小子的无私的关心(后来乡改镇)。那一年,我与相识多年,后来成为了我妻子的女朋友确定了关系。妻子家条件比我好,老丈人希望别委屈女儿,不要住在小山村。

乡领导知道了这件事,刚好他们正在商量一个军转干部没住房和一个乡领导小儿子要结婚没婚房的事情,知道了我的事情,把我也考虑进去了,于是就有了这幢三户人家三间二楼的房子。

三户人家每家出了2万元合建,这在1991年对我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没造三楼三家都是为了省钱。

造房子的钱,是老父亲这一家二百元,那一家三五百元借来的,我的笔记本上记着整整三页多。成家时我的月工资才不到二百元,妻子也没工作,她省吃俭用每月要省下一百多元还债。建房和结婚时的近2万元债,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当时我想,这不要还上近二十年呀?

房子面街,妻子与我都喜欢看书,两人商量开了一家文化用品书店。上世纪九十年代小镇文化娱乐活动少,租书借书阅读是很多年轻人的业余爱好。租书店已有二家,我们夫妻俩都喜欢看书,所以书店经营不错,生意很好,一个月收入竟然有二三千元,寒暑假期能达四五千元。三年不到我竟然把包括开店投入,总共2.5万多元的债还清了。这是我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

2005年左右,这间街面房卖给了旁边的邻居,卖了近30万元。

城区时代

在新街居住八年后,我于1999年迁居到北仑城区。

1995年下半年,我有了近万元的结蓄。当时,我看到了电子时代将要普及的趋势,与妻子开玩笑说镇上只有一家打字复印店,且不太会经营,再开一家一定能赚钱。妻子上了心,紧催我再开一家复印店。于是我大着胆子又借了5万元,购买了复印机、386电脑和24针阵式打字机,开了复印打字店。想不到的是我半年就还清了5万元的债。又一年,竟然积蓄了10万元,成了有钱人。

我也就抓住了这一年半的窗口期,之后乡政府等行政事业单位都配置了电脑、复印机、打印机,我的复印打字店生意一落千丈,我把二家店合并成一家,妻子一个人管着也就成了一份收入不差的工作。这一年,儿子七岁,再一年可以上小学了。我与妻子考虑再三,决定在城区买房子,让儿子到城区上小学。1998年,我在城区华山新村花近9万元购入一套7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装修化了近6万元。在儿子上小学前搬迁到了城区。

这次搬迁,在我小山村人眼里,老许家的儿子头脑真活络,成了城区里的人,真给爸妈长了脸。但最遗憾的是母亲在我搬家后,没等到去看一看新房子,突然离世,成了我一生的遗憾和痛。

华山新村我住了近十二年。这些年,我从小镇提拔到了大乡镇工作,十年后又调任区级机关单位任职。儿子从小学、初中,升学读高中。妻子关闭了小镇上的店铺,找了一份收入不高但算稳定的工作,少了每天从小镇到城区的奔波之苦。这些年,家里顺风顺水,妥妥当当。所以到又换房时,妻子与我一时舍不得将这套房子出售,空置了好几年。

理想新居

2007年,妻子在黄金海岸购入了五楼带顶楼的现房,上下近17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购房后有近50万元的安揭贷款,没有装修款,仍住华山新村。2014年准备装修时,听从朋友建议,用40余万元积蓄,在银行商业贷款了60万元,按揭80余万元,在凯旋门为儿子买了一套140平方米的新房子。迫于60万元商业贷款的压力,华山新村的房子在2015年最终还是出售了,卖了56万元。我们在农村朋友的农场房子里住了三年多。

2016年底,我们搬入了黄金海岸的新居。房子面积大,装修化了60余万元。这套房一层110平方米,顶楼50多平方米,顶楼有L型大阳台,在阳台中间搭建成10多平方米的书房,阳台被分隔成前后二个。前阳台方方正正,有近10平方米,既可晾晒衣物,也可放躺椅喝茶晒太阳。后阳台搭上玻璃房成了洗衣房和凉衣房。

这样的居住条件,是我最理想,做梦也没想到的环境。我这半辈子,为了房子,始终负债前行,但居住条件在不断改善。

30余年间,我的迁居轨迹,与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经济腾飞,同频共振。有了祖国大家的日新月异,才有了我们小家的不断进步。

2025-02-25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00371.html 1 3 迁居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