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 行会来了

元宵行会。 崔引 摄

前童元宵行会资料图(图源:宁波文旅)。

2月7日,农历正月初十,铜锣声在宁海县前童镇的街巷响起。古镇的人们知道,元宵行会就要来了。

前童的元宵行会已有500年历史。时代在变,生活方式在变,这里的人们始终坚守着开“坐堂会”、贴催丁票、敲铜锣、抬鼓亭、放铳花等旧俗,坚持要参加完元宵行会再开工。

催丁票里写着“童氏后人自十八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男丁都有义务参加行会活动”。“在老一辈看来,不参加行会,一年没有运道。”宁海县前童镇文化站站长卢尚志说。

1

只要保养得宜,一杠鼓亭可传承好几代人

从正月初十到正月十四(2月11日),敲铜锣的队伍每天都会沿着元宵行会的路线走街串巷,不仅起到“广而告之”的作用,顺带检查行会线路,看看有无障碍。

正月十四下午,元宵行会正式开始。平日放置在鼓亭馆的鼓亭由当地童氏各房扛抬而出,接力运转。和旧俗不同,如今的鼓亭底部多装有轮子,可以推着走,节省体力。

童氏共有十八房,因此有十八杠鼓亭,再加上周边深受童氏影响的村庄,“目前有二十余杠鼓亭参加行会。”宁海前童元宵行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童全灿说。

鼓亭的外形酷似宝塔,采用朱金木雕工艺精雕细刻。不同房派的鼓亭上刻有不同的故事。有的讲先人故事,有的讲典故传奇,有的讲家风家训……

“如果这个房派过去有人考取过功名,还可以在鼓亭上竖魁斗旗杆。”童全灿指着造型各异的鼓亭,娓娓道来。

从木工到雕刻,再到上漆、贴金,制作一杠鼓亭需耗时半年到一年。只要保养得宜,一杠鼓亭可传承好几代人。如今在鼓亭馆里,保留着好几杠“百岁”鼓亭,外观仍流光溢彩。

对各房派而言,元宵行会“行”的不止鼓亭,更是本房派的荣耀。“鼓亭够气派,扛抬的人越多,就代表这个房派人丁兴旺。”童全灿说。

行会队伍所到之处,家家户户早已准备妥当:门前挂起大红灯笼,还会准备红枣茶、水果等,免费给抬鼓亭的人享用。

周遭看热闹的人,总忍不住伸手去摸一摸鼓亭,想要沾一沾喜庆和好运,以至于鼓亭边缘是肉眼可见的“包浆”。

元宵行会一般要持续两天,集中在正月十四、正月十五的下午和晚上。按旧俗,晚上行会时还要放铳花。只可惜,制作铳花的技艺已经失传,如今只能用烟花、炮仗代替。

2

前童元宵行会能兴盛至今,在于“接地气”

前童元宵行会曾一度中断,于1995年前逐步恢复。2014年,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前童元宵行会名列扩展项目名录。

前童元宵行会能兴盛至今,为每年过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行会原来的一切经费都是出于祀田的租费……如摆供福礼的操办经费由庙田和祀田的租费解决……各杠鼓亭抬阁的开支则由各房的族田来解决”。

卢尚志说,简单来说,每年行会的费用早已在家族公产中预留,避免因经费一时周转不济导致行会中断。

另一方面,元宵行会传递的精神十分“接地气”,讲究的是家族的团结和无私奉献,各房派成员无论身在何处、居于何位,都要回来参加行会。

在童全灿看来,这种源于血缘与亲情,深植于家族根基的文化传统,不仅是对家族先辈的敬重与追思,更是对忠孝礼义等传统价值观的身体力行,通过民间集体信仰的方式,支撑一代又一代人将元宵行会传承下来。记者 石承承 袁先鸣

通讯员 葛琴娜

2025-02-12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98360.html 1 3 正月十四 行会来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