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悦动”——宁波美术馆馆藏经典油画陈列展正在举行。这次,宁波美术馆把压箱底的21件宝贝拿了出来,供市民欣赏。展览中,法国画家莫奈(1840-1926)的两幅真迹成为焦点,吸引无数爱好者驻足观瞻。
莫奈为什么这么火?
因为他是印象派的“扛把子”,印象主义的名字就来自他的《日出·印象》。放眼整个西方艺术史,莫奈都是“高山仰止”一般的存在。虽然这次展出的两幅油画算不上莫奈的代表作,其中《退潮时的马》甚至不是印象主义的风格,但观众追捧莫奈的热情丝毫不受影响。
两件作品创作时间相隔约20年,观众正好可以从中作个比较,对莫奈画风的演进有个大致的理解。
从现实主义到印象派的华丽转身
莫奈身上最鲜明的标签,就是印象派。印象派为什么厉害?因为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分水岭,也是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分水岭。
艺术史上的任何一次变革,都没有印象主义这一步迈得大。
印象主义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在此之前,法兰西绘画流行的是现实主义,以库尔贝、米勒、画风景的巴比松画派为代表,主张尽可能把对象逼真地描绘下来。就像巴尔扎克的小说,成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然后,印象派来了。他们同样主张画得逼真,只不过是不一样的逼真。
现实主义的逼真,很简单,是画得像。
印象派却认为,你们画的,只是你们“知道的真实”,所以画下了对象身上的细部;我们只画“看到的真实”,对景作画时,凡是看得清的,我画得细,看不清的,就画得模模糊糊。所以,我画的才叫逼真,才是真正的“视觉艺术”。而且,印象派特别注重户外写生,阳光下,光线不停变幻,画家看到的色彩也在变,这就需要他们善于捕捉瞬间的光影,迅速完成作品,如此一来,也只能画得模模糊糊。
这一步迈出去以后,具象也就慢慢发展成了抽象。
何况那时,发明不久的照相机逐渐投入使用,具象绘画的使命面临终结。对于画家来说,这是亘古未有的大变局,敏感的他们,怎能不转型?
这次展出的《退潮时的马》和《冬天的吉维尼入口》,正好体现了莫奈画风的转变。
前者画于1864年,即印象主义诞生前10年,画中的马、人和马车,都是清晰可辨的,连作为背景的山坡、岩石、云朵和海浪,也都一览无遗。这正是现实主义的风格。不过,画中明艳的色彩和光线,已经能够让人感受到莫奈的老师欧仁·布丹教导他的户外创作的一些成果。
《冬天的吉维尼入口》创作于印象主义诞生后约10年,此时的莫奈已是功成名就的印象派领袖。他在上诺曼底大区的吉维尼小镇购置了房产,这幅画展现了小镇雪停后日落时分的风景,生机勃勃的黄色、橙色和粉色线条勾勒了天空。这些大胆的色彩映照在被白雪覆盖的道路上,反衬了冬天清冷的蓝白色风景。色彩是莫奈的拿手绝活。路的远处、树叶、房子、积雪,都是模糊的。画家认为,他看到的就是这样,他得尊重自己的眼睛。所以,这是一幅典型的印象主义作品。
曾经窘迫的他终于迎来功成名就
莫奈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情结的画家。出生于巴黎的他,童年在上诺曼底度过,勒阿弗尔、鲁昂,以及他后来的栖息地吉维尼,都在那个大区,莫奈一生的大部分重要作品,便是在那里完成。
比如令他扬名立万的《日出·印象》,和《退潮时的马》一样,描绘的也是勒阿弗尔的景象。勒阿弗尔想必是个有故事的地方,莫泊桑就出生在那个港口城市,他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情节的发生地也在那里。《日出·印象》一画中,早晨的薄雾下有很多看不清楚的物体,水面是波动的,小船在水波中摇曳,远处的码头、吊车、烟囱依稀可见,连太阳都被云层包裹着,光和色彩是变幻、跃动的。
这是莫奈眼中的“印象”,他把它捕捉了下来。这样的画法在当时堪称前所未有。对评论家、记者乃至社会公众而言,都是见所未见的。
既然受众的认知尚未刷新,这幅作品也就只能招致无尽的嘲讽。1874年展出时,一份周刊说,莫奈“跟精神病院的疯子一样,从路旁捡起石块,还以为自己发现了钻石”。
如此对立,谁对谁错?错的当然是公众。
艺术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超前。正因为超前,所以不被理解。很多杰出画家没有等到公众理解他的艺术,就已撒手人寰,终其一生穷困潦倒。最典型的莫过于凡·高。
年轻时候的莫奈也是窘迫的。他的父亲阿多洛夫、画商欧希德、好友雷诺阿都曾是他的赞助人,但他的画乏人问津,以至于妻子卡美尔死于贫病交加中。
不过,莫奈是幸运的,他活了86岁。在1874年第一届印象派展览的六七位骨干中,莫奈是最长寿的一个。他等到了印象派声名鹊起。从19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一切好转起来了。他趁热打铁,不停地创作,在巴黎、在鲁昂、在勒阿弗尔、在普瓦西、在维特伊,凭借众多精品力作,莫奈实现了名利双收。
在精神家园安享余生
莫奈在塞纳河的船上作画,印象派中的老大哥马奈,曾对着此情此景画了一幅《在小船上作画的莫奈》;去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当游船驶过塞纳河,出现过“名画巡礼”的名场面,灵感也正来源于此。
今天宁波的友好城市鲁昂,是莫奈热爱的地方,他在那里创作了《鲁昂大教堂》系列。莫奈根据不同时间太阳在教堂粗砺墙面上的投射效果,精微地观察写生。为了把握光与色的无穷变幻,他追逐阳光,同时张起数块画布,每当光线偏移,就立即在另一块画布上作画,最终成就了这一令后辈画家膜拜的系列。
1883年4月,莫奈在吉维尼置办了产业。那里阳光明媚,风景如画,是他的精神家园。他建花园、挖池塘,池塘里种满了睡莲,他在那里度过了40多年的漫长余生。
此次宁波美术馆展出的《冬天的吉维尼入口》,便是那个时期的写生作品。当然,在吉维尼,莫奈还有更伟大的《睡莲》系列。
以画画为生的莫奈,在有生之年遇上了照相机的应用。他以非凡的智慧,领风气之先,完成了华丽转身。
如今人工智能席卷而来,面对这个足以改变人类生存状态的技术革命,我们如何倔强地存在?一个半世纪前莫奈的选择,值得后人追捧并致以敬意。
记者 楼世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