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石径斜,宜作散淡人

——许家山印象

□张存

许家山村,奉化大雷山北麓的一颗红宝石,那里空气特别清新,令人心情愉悦。那天,我和几位友人结伴,在许家山潺潺的溪水边深呼吸,感到前所未有的神清气爽,似乎所有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据说,这里明代时就有许姓人居住,以姓得村名。后有江姓人家迁居于此,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历史上出了不少人物。江氏宗祠造得很气派,雕梁画栋,威严肃穆,显现家族的风华。

因地处山路尽头,隐匿于一片竹海之中,来到许家山村,仿佛回到50年前,村里人讲,电视剧《南下》曾在此拍摄,杜淳、李小冉、印小天等演员,曾在此演绎那段烽火连天的艰苦岁月。可谓盛况空前。

其时,当地的村民纷纷来当群演。有人一辈子都没在电视中露过脸,这次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哪能错过。还不笑歪了嘴。

村口的镇福桥是座廊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村民遮风避雨、休憩聚会之所,承载了数代人的浓浓乡情。当年的建造者已寂然长眠,石桥却静卧如初,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令人颇为嘘吁,感觉人既渺小又伟大,诸多感慨涌上心头。

村中的屋舍多为两层,木柱石础粉墙黑瓦,错落有致地立在山旁,诉说着曾经的繁华。村里多为老人,在地里劳作,自耕自足,三餐四季,平淡而悠然。村中墙上看到三句话: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这是一种境界,羡慕不已,求之不得。

有一只鸟,圆圆的肚子、尖尖的嘴、长长的尾,在滩石上闲庭信步。我想,这是一只懂得生活情趣的鸟。不知是不是大冯笔下的珍珠鸟?

路口,遇一白发村民,背一竹箩,里面放一把镰刀,刚从山上下来。看他轻松悠闲的背影,我又想到了那只鸟。到了这里,我想,无论有过怎样的过去,面对慢下来的时光,内心应该始终充满着期待与热爱。我对着背影,目光追随了好久。

许家山村的每一处,都是一幅画。大小不一的石块做成的地基,上面爬满了青苔。绿油油的菜地,有晶莹的露珠闪着光。竹篱笆围着的屋舍,炊烟袅袅,有着三餐四季的安宁。倒扣的水缸边,鸡群追逐,欢腾地闹着。

红的、灰的、黑的、黄的、白的墙面,留下曾经的历史痕迹,给人时空流转的美感。潺潺的溪流、青青的翠竹、精致的木格窗,这些入得眼中,就使人有一种无以言表的松弛感印入心中。

江姓老伯住在“紫气东来”的大宅里。屋子里放着新扎的扫帚,是有人订了货的。一把烧火凳倚在门边。这是以前乡村人家常有的物件。好多年未见了,在这里遇到,就像是老朋友,挺想跟它唠唠嗑,又不知从何说起。突然想到汪曾祺的文字,就如这把凳子吧,看似平平无奇,却有着人间送小温的情素,回味甘冽。

村里唯一的一家小吃店,是很简陋的,两三张桌子,供应面和年糕。我点了盘炒面。老板娘是本地人,手法娴熟,面食很快就上桌了,菜是刚从地里摘来的,面是手工压制的,很有嚼劲。

邻桌两位吃的是炒年糕,他俩还拿出一瓶二锅头,炒年糕当菜当饭,挺合适。我看着酒眼馋,拿着杯子讨了一口喝。酒从喉咙下到肚里,寒气顿失,眼中的人、事、物变得柔和。在这清闲一刻间,我心似乎轻轻飞扬起来。

冬日山谷幽,古村石径斜,倦鸟归巢迟,且作散淡人。古桥边,有清脆的鸟鸣,在山谷回荡,久久不息。

河边,捣衣的妇女

□鹿南

河边的老妇,蹲在

石板上,往河心甩开衣物

再拉回来。捣衣杵扬起来

捶碎了河里的

夕阳。细密的光

渗进湿衣物,又被一次次捶出

冬天就淬炼出了暖意

相似的画面,从遥远的

记忆之河,泅渡而来

我竟一时分不清

那个低头弯腰的女人,是我的

祖母,我的外婆,我的母亲,姐姐

还是童年的自己……

几乎快忘了,人间的冬天

还有这样动人的一幕——

一个女人的青春,就这样

在寂静的河边

被反复捶打,再被一把

一把揉碎,落花一样

打着旋儿

消失于水

摄影 戴善祥

2025-02-10 ——许家山印象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98111.html 1 3 古村石径斜,宜作散淡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