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敬老金” 传递对员工的尊重与善待

杨朝清

近日,宁波一家企业向350名员工每人发放了价值500元的“敬老金”大礼包。2011年起,该企业设立敬老基金,每年向员工父母送去关怀和祝福,通过邮寄或让员工捎去每户500元的“敬老金”。今年,“敬老金”以大礼包形式发放,有海鲜,土鸡,腊肉,也有年糕、坚果等。

1月21日《宁波日报》

年终岁末,许多企业都会给员工发放各式各样的红包、礼包,以感念、慰藉员工过去一年的辛劳。清新而稀缺的“敬老金”,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替员工尽孝”。虽然“敬老金”并非企业的角色义务,但是该企业十多年如一日坚持;“敬老金”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还具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

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社会中,“敬老金”不仅传递出尊老敬老的符号信息,也饱含补偿心理——子女常年在外务工,不仅难以照料和陪伴父母,也会将孙辈托付给老人“隔代寄养”;那些留守在家乡的老人们,为了让子女“轻装上阵”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敬老金”传递出一家企业对老人们的尊重与敬意,让老年人的价值得以被重新发现和认识。

最是牵挂暖人心,“敬老金”的难能可贵之处,就是将员工的父母放在心上,营造一种宽厚、仁爱的企业文化。虽然每年500元的“敬老金”难以从根本上改善一个家庭的生存生态,但企业对员工及其父母的关心和善待,通过“敬老金”得到彰显。说到底,员工并非孤立的原子,员工也并非没有思想和情感的兵马俑,他们同样也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对员工父母的牵挂,何尝不是一种“爱屋及乌”的体现。

对于企业来说,有“舍”才会有“得”。虽然企业每年都会在“敬老金”上花费一笔钱,但这笔钱却真正“好钢用在刀刃上”。一方面,企业对员工父母的关心呵护,员工自然心领神会、投桃报李;另一方面,“敬老金”在乡土熟人社会得到迅速传播,不仅提升了企业形象和美誉度,也会吸引更多老乡加入企业,在无形之中成为出奇制胜的招聘广告。

在理性选择深入人心的当下,“敬老金”是否是一笔亏本买卖?企业既要牟利,也要保持良好的声誉与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道义经济学”将经济学上的计算置放在道德的框架内,企业的厚道、仗义会转化为口碑等无形资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意兴隆,这一切在“敬老金”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座城市,人都是核心。“敬老金”不仅能够提升员工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让老员工“留得住”,也让新员工“进得来”。只有那些真正有格局、有胸怀的企业,只有那些真正懂得尊重和善待员工及其家人的企业,方能在激烈的大浪淘沙中勇立潮头。

2025-01-22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96336.html 1 3 企业“敬老金” 传递对员工的尊重与善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