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三江月

妙辞解丹青

——《画里有话》读后有感

□清 宸

想看清一幅画容易,要看懂一幅画却很难。怎样才算真正看懂了某幅具体的传世古画呢?首先要弄明白该画的身份标签,包括画的作者,作品材质,尺幅大小,现在的收藏处等。其次是画意。所谓“画意”,指画中内容,绘画目的,创作背景和所呈意境。还有就是“画法”。“画法”是相对比较专业的一个绘画艺术概念,涉及到构图、色彩、笔法……然而,仅做到上述几点,依然无法深刻理解古画的博雅意蕴。笔者以为“观画”、“赏画”非常考验个人的艺术品鉴能力,必须大量阅读能够提高艺术审美能力的书籍。

这本积淀了深厚人文精神且图文并茂的《画里有话》,介绍了不少国宝级书画作品,我觉得可以作为我们欣赏画作的入门向导。书中所介绍的《女史箴图》《五牛图》《兰亭序》《雪景寒林图》《鹊华秋色图》……其实普通读者对这些画作,并不会觉得陌生。大家头脑里多少会对它们有些印象,甚至能说出作者姓名、所属年代及约略构图。可以围绕着其中某幅画,进行详细准确的解说,恐怕就没几个不是专业从事绘画研究的读者能够做得到的。那么且听《画里有话》娓娓道来。

我们知道,现存画作中罕见汉画。据《史记》载,汉末董卓之乱,司徒王允曾奋力抢救出70余车的画,可惜在暴雨中惨遭毁弃。幸而《马王堆T形帛画》的出土,填补了汉画的空缺。这幅画传递出很多汉文化信息。此画分“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天上”左金乌右黑鸟,月上有嫦娥,C位乃是一蛇身人面的尊神——到底是西王母还是女娲,尚无定论。下面是两位穿着宽袍舒袖的门神。此外,左右还分别绘有威武的夔龙。“人间”的“主角”即马王堆老太太。她身后立着仆人,前面站有使者,明显是列鼎而食的汉代富豪。至于那两个半人半鸟的形象,则是托举贵妇飞升的仙人。“地下”中最显眼的是个大力士。据郭沫若先生考证,此人名叫“禺强”。就本质而言,这幅在汉代被称为“非衣”的画,类似于今天的招魂幡。它不但展现了当时高级画师的艺术功力,还反映了汉朝人的生死观和世界观。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在永和九年的一次雅集中写下的名作。据说王羲之醉酒后笔走龙蛇,故而神作诞生。王羲之自己也觉得很满意,在酒醒后,又重复写了十来次,却再难发挥出第一次的水平。关于《兰亭序》还有不少民间轶闻流传。如唐太宗叫大臣当“卧底”,用不光彩的手段获得墨宝。又如现在我们看到的《兰亭序》到底是不是王羲之的真迹,这个问题,哪怕在学界,也有争论。因为太宗得宝后,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冯承素等书法名家多有临摹,原本则入选他的殉葬品行列。郭沫若、宗白华等文化大家曾质疑:一来,藏有《兰亭序》的太宗昭陵并无被掘盗的证据。二来,如果说《兰亭序》陪葬在了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乾陵也未被掘盗过。那么现存《兰亭序》到底出自谁的手笔呢?这恐怕只能由后来者根据考古发现,再作解释了。

唐代韩滉的《五牛图》也是很值得推敲的一幅旷世名画。画中有五头形态各异的牛。最右那头戴着鼻环和笼头。有人说,画家是以此牛自喻。因为虽说韩滉身居高位,不过他身在官场,既要日理万机,还感步步惊心,宛如一头不得自由的辛苦老牛。画中的第二头牛(按古人的视觉习惯,该算第四头牛,古人看画看文的均从右往左)正在吐舌。乾隆皇帝观后,作诗云:“一牛络首四牛间,弘景高情想象间。舐龁讵唯夸曲肖,要因问喘识民艰。”他是由此画联想到了汉宣帝时“丙吉问牛”的典故。《汉书》有载,西汉宰相丙吉某日在民间走访,见村人打架,他不理睬,可见到一头拉车之牛喘息不已,赶紧上前细查。下人不解:“您为何不关心人而关心牲畜?”丙吉答:人的纠纷,基层治安官员自会管理。但牛会影响农耕状况,维系国计民生的动物,当宰相的焉能不问?《五牛图》中的数字“五”在古代社会也别具含义,它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像“五谷”“五果”“五畜”,还有儒家提倡的“五德”;世俗文化中,百姓看重的“五福”等。

书法爱好者多喜楷书,行书,他们中有不少人都觉得草书太难懂。《画里有话》特别提到了历史上草书写得最好的二人:怀素和张旭。怀素的《自叙帖》是公认的“天下第一草书”。张旭有《肚痛贴》为传世名作。那么我们该如何欣赏草书呢?首先明确一条:草书是为了书写方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特殊字体,不是你只要写得潦草,就有资格被称为“草书”。有隶书章法可循的草书,名曰“章草”。我们现在有个词叫“急就章”,指匆忙完成的文章或工作,其实它的本意是指三国书法家皇象的一幅字。到了东晋,草书彻底脱离了隶书束缚,自成一格,后世更是佳作频出。

《写生珍禽图》初看上去叫人匪夷所思。画上是24只互无关联的动物,还有鸟有虫有乌龟。其实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画作,它是张画稿,是后蜀画家黄筌用来供儿子黄居宝临摹学习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别看是区区一幅草稿,爱子心切、望子成龙的黄筌分明在其中倾注了自己最为深湛的艺术功力。黄筌的画还很写实,笔底种种,堪可以假乱真。据说他曾在墙上画过只雉鸡,天上老鹰见了,俯冲下来,狠狠撞了一头。所以笔者素不信奉什么“西方的写实画要远超中国画”的观点,只能说西方素描注重光影效果,而我们中国画哪怕不画影子,写实度也丝毫不逊西画。

有人常感慨西方绘画难懂。这个说来也正常,毕竟中西之间历史渊源是隔阂的,艺术背景是生疏的。但对于自己国家的著名画作,我们不能停留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程度。我们要在了解渊深博大的中华文化基础上,细细体味和理解国画的高妙意趣。这本《画里有话》就有授人以渔的功效,既能给读者带来审美知识,也能使人在观画解画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

2025-01-10 ——《画里有话》读后有感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94277.html 1 3 妙辞解丹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