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过了,年的脚步更快了。
对生活在四明大地上的人们来说,各种各样辞旧迎新的民俗活动相继登场了,传统的越剧、甬剧成为人们的最爱。
前几天,爱人说,今年村里做戏。我盼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爱人说的村叫“大埠”,村里人直呼“大埠头”,位于剡溪畔。《奉化市志》记载,“大埠早年通航,在此设埠,故名‘大埠头’”。
历史上,处在剡溪与剡江分界处的大埠,家家有船、户户建埠;乌山船蚁集,市场繁荣、市面兴盛;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水利优势,大埠地位显赫,成为剡江上的“外滩”,被誉为“小宁波”。
从城里出发,大约一个小时就到了位于剡溪畔的大埠。对大埠人来说,每次做戏都是一项盛大的集体活动,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老丈人已提前几天回村里帮忙了。老丈人是个热心人,会做菜,好热闹,村里的事在他心中就是大事。
眼下,尽管不愁吃不愁穿,但孩子们却分外喜欢做戏文:每次做戏文都是一次味觉的盛宴,看什么戏文不重要。
戏台搭在晒谷场上。戏台四周及弄堂里摆满了各种小吃。糖炒栗子唱主角,不但摊位大,而且有好几家;长沙臭豆腐、罐罐奶茶总搅动着年轻人的味蕾,炒年糕、馄饨摊位前多是老人;葱油饼、棉花糖映着孩子们的笑脸;爆米花、烤番薯,这些冬季的时令小吃,散着诱人的味道;咸光饼、奉化牛肉干面,是奉化的地方美食,不仅奉化人爱吃,城里厢人又吃又带。
这次村里做戏文前后三天,每天两场。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年做戏文费用70000多元,由村里一位办厂者出,意在答谢父老乡亲日常的帮助和照顾。
晌午,几声震天响的炮声中,锣鼓齐鸣,第一场戏文开始了,是传统的越剧《花中君子》。
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并称花中四君子。越剧《花中君子》源于河北梆子传统戏《陈三两》:才女李素萍家遭变故落勾栏,但矢志不做娼,以卖文为鸨母挣银。因所作诗文每篇售银三两,故改名“陈三两”。李素萍认货郎陈奎为义弟,教其诗文;陈奎上京应试。尔后,陈三两被鸨母卖给珠宝商张子春为妾,陈三两不从,张子春贿赂通沧州知府,对陈三两严刑拷打。不料知府是陈三两失散10载的胞弟李凤鸣。这时候,京试中魁,职授巡按的陈奎钦差过此,陈三两不徇私情,要求陈奎将胞弟依法定罪……
台下黑压压一片,挤满了方圆几十里成百上千名忠实戏迷,他们脖子伸得长长的,眼睛里写满了对越剧的痴迷。
戏唱到高潮处,掌声雷鸣,经久不息。掌声没有彩排,从不预演,却整齐如一,惊心动魄,那是发自观众肺腑的喝彩。
这年头,年轻人大多在外面打拼,村里人不多,且以老人为主。做戏文无意间把年轻人唤回来,把乡愁聚起来。大娘舅小娘舅,七大姑八大姨,抱着孩子,扶着老人,从周边溪口、江口,甚至鄞江赶来;甚至毛脚女婿,刚认识几天的女朋友,也从宁波、杭州等地赶来。做戏文让大家停止奔波,端起一杯杯奉化冬宝老酒畅饮起来。
戏曲,揭示着人性的真善美,且寓教于乐,通俗易懂。古代,戏曲多为娱乐;眼下,戏曲更发挥教化作用。北方人,称戏曲为“唱大戏”,甬城人称戏曲为“做戏文”。
无论越剧,还是甬剧,都属于南戏,受自然地域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在人们的生活中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戏中藏人生,台下有冷暖。生旦净丑演绎世间百态,唱念做打展现千古风流。
又到岁末,何不去乡间赶一场戏文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