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着对记者这一职业的向往,何良京于1987年考入宁波日报社工作。在日报历练了7年后,1994年下半年,他随日报地方新闻部的同事们一起筹办晚报,是晚报创办之初要闻部为数不多的成熟记者之一,主要跑当时的环保、规划、房产、市政公用局等条线。
晚报创刊不久,1995年5月,宁波颁发市区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即俗称的“房改”。作为跑线记者,何良京“吃”透政策,写了大量关于房改的新闻报道。由于住房制度改革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政策颁布后,要闻部不断接到读者的咨询电话。秉着“心系寻常百姓,可读可用可亲”的办报理念,何良京建议编辑部开设一条专门的房改咨询热线电话,由他邀请市房地局(现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专家来解答读者关于房改的种种疑难问题。这个建议当即被采纳,但没想到的是,房地局的工作人员那段时间也正忙得不可开交,没时间来和读者互动。怎么办?何良京自告奋勇充当“专家”接热线电话,为读者解疑释惑。
“有没有你回答不出的问题呢?”记者问。
“当然有啦!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遇到的房改问题也千姿百态、层出不穷,回答不出的时候,我就把读者电话记下来,等自己咨询了房地局的专家后,再回复读者。”何良京回忆说,“确实很辛苦、很烦琐,但能让读者获得满意的答复,自己也很开心。当年晚报在市民中的影响力、公信力就是这样一步步扩大的。也不是我一个人在这样付出,晚报的同事们都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心想着要把我们的报纸办好。”
2001年6月,何良京担任副总编辑后,分管发行,更是为晚报如何“飞”入更多宁波百姓家庭而殚精竭虑。
“当时还没有移动端、手机屏,为了晚报的报道让更多人看到,发行量必须上去,所以,我为报社订报理直气壮。”何良京介绍了他征订晚报的种种“模式”,比如请知名企业献爱心为全市环卫工人订一份晚报,比如牛奶和晚报“套订”,比如进一步壮大晚报小记者队伍等,“欲做大发行量,除了办好报纸内容外,只能靠勤‘吆喝’、动各种脑筋去‘吆喝’!”
退休后,何良京依然笔耕不辍,编《宁波水文化》杂志,写“红人堂”专栏文章,《小议<双燕图>母体月湖“花屿双燕”景点改造》《为900多年前被废大湖留个念想,建广德湖遗址公园如何?》……一篇篇文章难掩他在晚报要闻部跑线采访多年的积累和沉淀,为宁波城市建设继续贡献余热和灼见。“在晚报20年,有付出,也有收获。那时候,整个晚报大家庭氛围非常好,虽然做得辛苦,但是精神上很愉悦。新媒体必然会让纸媒受到冲击,很欣慰《宁波晚报》早已拥有强大的新媒体矩阵,愿晚报全体同仁以创刊30周年为新的起点,传承齐心协力、团结拼搏的优良传统,迎难而上,把晚报纸媒坚守下去,把宁波市民和晚报的这份记忆保留下去。”何良京说。
记者 俞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