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然而,它也是一个容易出问题的器官,肾脏病尤其是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居高不下。由于早期表现隐匿,慢性肾脏病有“无声杀手”之称,很多患者甚至到了肾衰竭时才发现自己患有这种疾病。
那么,慢性肾脏病是否有一些“预警信号”?哪些人容易得慢性肾脏病?怀疑自己得了慢性肾脏病要怎么检查?如何治疗和预防慢性肾脏病……对于这些问题,近日,《甬上健康大讲堂》邀请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肾脏科主任、宁波市杭州湾医院肾内科主任顾乐怡教授来到直播间,为大家深入科普慢性肾脏病的相关知识。
工作忙一直不就医
结果拖出大问题
顾乐怡介绍,慢性肾脏病是指发生肾脏损害三个月以上的肾脏病,它在早期时往往不痛不痒,所以比较隐匿。但事实上,它也会发出一些“预警信号”,比如:下肢浮肿、尿液颜色改变、小便中泡沫增多、血压增高等,“如果小便从浅黄色变成咖啡色、酱油色,或者小便中的泡沫很长时间还不消散,往往提示有肾脏病。”
据了解,慢性肾脏病如果一直不进行有效干预,会导致其变成不可逆的疾病,最终损害脏器功能,严重者可发生肾衰竭。所以,发现慢性肾脏病的“信号”,千万不要拖!顾乐怡用一个病例给大家再次敲响警钟。
“有一个50多岁的男性患者,出现小便泡泡增多已有七八年时间,因为工作忙一直拖着没去看,前段时间来就诊,我们发现他的肾功能已经出现损害,幸好肾脏结构还行,还能做病理检查,我们明确诊断后给他进行了治疗。但如果他七八年前就来看,我相信治疗效果会比现在好得多。”
做尿液检查要这样留尿才对
如果发现有一些慢性肾脏病的“预警信号”,需要去医院做些什么检查呢?顾乐怡介绍,最常做的检查有三种:尿液检查、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
在三种检查中,患者需格外注意的是尿液检查,因为留尿这个操作看起来简单,但如果不够注意,还是容易出问题,从而影响医生的判断。比如说女性在生理期留尿,检查结果会显示有很多红细胞,这其实是由于样本的污染,并不代表肾脏损伤。
顾乐怡提醒,留尿要注意三点:第一,女性要避开生理期;第二,要留尿中段;第三,尿道口有分泌物的患者,建议在留尿前用湿纸巾擦干净尿道口。做好这几点,可以降低尿液样本被污染的可能性。“完成各项检查后,还是要请专业医生看一下检查结果,因为肾脏病的各种检查结果往往比较专业,患者不易看懂。”
糖尿病、高血压也可引起慢性肾脏病
哪些病因会引起慢性肾脏病?顾乐怡介绍,目前,在我国,引起慢性肾脏病最常见的病因还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这种疾病在各个年龄段都可发生,相对来说青年、中年人群中更多,老年人中也有,甚至儿童中也有。所以,不管哪个年龄段,都应该重视肾脏检查,并爱护自己的肾脏。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慢性肾脏病与糖尿病、高血压也有着密切关系。“糖尿病有很多影响肾脏的途径,比如糖代谢异常就会引发肾脏内的一系列改变,随着糖尿病时间逐渐延长,肾脏会出现损害。长期的高血压也会损害肾脏,因为高血压的压力会传导到肾脏内,肾脏内的肾小球如果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就会一步步走向毁损,从而导致产生尿液的单位减少,肾脏功能减退。”顾乐怡说。
除了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高血压,还有一些慢性肾脏病是由相对少见的疾病引起,比如风湿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遗传性疾病,不过这个比例相对较小。
并非所有慢性肾脏病患者都要控制蔬果
大部分慢性肾脏病是不可完全治愈的,这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而言是一个坏消息。而好消息是,通过综合干预手段,慢性肾脏病的进展是可以控制的。顾乐怡表示,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方法不多,主要还是靠药物来延缓疾病的进展。此外,还要减少肾损伤因素的发生,比如梗阻、脱水、肾毒性药物的使用等因素。同时,还要注意改善生活习惯,比如肾功能已经损害的患者,建议优质低蛋白饮食。
那么,从预防角度看,是否有办法降低慢性肾脏病的风险?顾乐怡介绍,肾脏损害很难预防,不过还是有一些注意事项值得掌握:首先,改善饮食、作息等习惯,积极控制糖尿病、高血压;其次,尽可能避免发生呼吸道、肠道、泌尿道等各种感染,因为反复发生感染也会增加肾脏病发生的可能性;第三,定期进行肾脏相关检查,如果能及时发现问题,也就能及时控制肾脏病的进展。
就饮食而言,有一个观点会让很多慢性肾脏病患者感到迷惑——慢性肾脏病患者不能吃高钾食物,甚至不能吃水果。“其实,这样的观点存在一定的误区。”顾乐怡解释,肾脏功能刚开始发生损害时,仍能很好地排钾,但随着病情加重乃至出现肾衰竭,排钾能力的确可能受到影响,这时候需要低钾饮食,包括限制部分水果和蔬菜的摄入。“但对于大部分慢性肾脏病患者,如果病情控制良好,肾功能良好,身体是能够维持钾平衡的,不需要低钾饮食,水果和蔬菜也都能正常吃。”
记者 吴正彬 通讯员 陈思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