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最后一天,“有鱼有福”文化特派员迎新年主题活动在象山县东门渔村举行。多位书法家走进渔村,书写创意“鱼福”、海洋主题春联,为当地村民送去新年祝福;“抛缆绳”赢礼品游戏,也吸引了许多村民参与。
东门渔村,有“浙江渔业第一村”之誉,这里的人们靠海为生,以渔为业,渔文化别具一格。据了解,渔村现有3800余人、近1200户人家,其中80%以上从事海洋捕捞业。作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和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全岛仿佛一个“活态”的渔文化博物馆。
记者在现场看到,临近新年,部分渔船已收网回家,靠岸整修,码头上,多位“渔嫂”忙着补织渔网,为来年出海捕捞做准备。东门老街也充满年节氛围,村民们忙着洒扫除尘,张贴春联,除旧迎新,街边的理发店也生意兴隆。
象山县海洋文化研学中心主任、东门渔村土生土长的“岛民”丁建东告诉记者,目前还有许多渔船在外捕捞,“主要是为了保障大家的年夜饭还能吃上‘热气货’。”
东门渔村保留了许多海洋文化遗存,不乏“国字号”荣誉,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门灯塔与任氏二难墓”;有三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石浦—富岗如意信俗”“渔民开洋谢洋节”“象山渔民号子”;20世纪30年代,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电影《渔光曲》曾在此取景,记录下渔村的秀美风光。
如今在东门老街,还能看到不少清朝时建的房屋,如郑家小院、丁家小院、任氏故居等,以及一座保留完好、香火鼎盛的东门妈祖庙。其中任氏故居近年被打造成石浦东门非遗传承所,系统讲述东门渔村的历史,以及当地任筱和、任筱孚兄弟在浙东沿海捐建灯塔、修桥铺路的义举。
2024年6月以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团委书记林华奇,作为首批市级文化特派员入驻东门渔村,对乡村基层文化建设展开服务指导。他带着“东海奇渔记”研学游的学员走进渔村,带着孩子们走渔村、听渔事、赏渔光、拓渔画、唱渔歌、登渔船、做渔宴,感受原生态的渔民生活;还组织了多场活动,借助媒体力量多元传播,唱响东门渔村的“渔光新曲”。
在林华奇看来,东门渔村历史文化禀赋独特,海洋渔文化特色鲜明。后续,他将整合各方资源,结合渔村的非遗特色亮点制作“文旅攻略”;用艺术元素美化村容村貌,设置一批有吸引力、有文化特色的打卡点;运用短视频推荐等多种形式宣发推广,助力东门渔村焕新“出圈”。
实习生 张陈晔 记者 顾嘉懿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