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波
冬至的凌晨5点,气温低到了冰点。余姚低塘街道黄湖村卫生室的村医张保林起床简单洗漱之后,赶在日出前出了门。“村里的叔叔阿姨起得早,不能让他们等我。”他哈着热气,快步赶往卫生室。
12月22日《宁波日报》
村卫生室是设在村民家门口的基层医疗机构,是村民最方便、最及时、最经济的就医途径,是落实早发现、早治疗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服务村民的“最后一公里”,发挥着兜底作用。作为老百姓健康“守门人”,乡村医生不仅提供常规的医疗服务,更提供个性化的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的服务和指导,成为老百姓身边的暖心陪伴。
如今,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占很大比例,相比社区卫生中心,村卫生室的服务力量更为薄弱,挣得少、缺身份、无养老,是村医面临的普遍问题。提高乡村医生岗位的吸引力,打造一支专业化、规范化的乡村医生队伍,成为需要迫切关注的现实问题。
以往,许多村医没有纳入编制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医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稳定性。近日,包括余姚在内的一些地方,开始实施全额正式编乡村医生制度,保障医生待遇。村医“职业化”,解决了村医的后顾之忧,是破解乡村医疗力量不足、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薄弱等难题的有力举措。
张保林的经历,是乡村医生队伍进步的一个缩影。对张保林来说,从公共卫生员到拥有相应执业(助理)医生资格,再到成为“正式编村医”,每一次的“进阶”都让他更加坚信:村卫生室也能成为职业成长的大舞台。
编制固然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但光明的职业前景才是拴心留人的关键所在。畅通村医职业发展通道,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应有之义。有些人担心当了村医之后,由于服务地域和环境的局限性,专业视野会受到限制,个人能力的提升会缺少机会。对这些担忧,需要以有温度的政策化解。余姚在“县聘乡用”的基础上推出“乡聘村用”,不仅加快了医疗人才向基层下沉的速度,还意味着在村卫生室就职的“在编村医”,也有机会到乡镇医院坐诊、学习,从而打通了人才流通与学习的“双向通道”。
村医的每一次“进阶”,都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让村医真正在农村基层医疗体系中大显身手,要兼顾扩面和提质,培养更多合格的村医,使村民在家门口更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