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女
原本和我妈约好上午去吃早茶,一大早,我妈就给我打电话,说汪姨要过来看她,就不和我去吃早茶了。我说要不索性接了你和汪姨一起去吃早茶,然后再陪你们逛逛西湖,我妈和汪姨商量了下答应了。
汪姨是我妈的发小,比我妈大三岁,我妈是独生女,就一直管这位从小对她照顾有加的邻居姐姐叫姐。我妈上学早,五岁就念小学,汪姨上学晚,两人刚好同一年级,我妈家里没人送她上学,都是汪姨牵着她的手去上学。两人小学、初中都是同校同学,又考取了同一所师范学校。两人的友谊一直持续到师范毕业参加工作,汪姨被分配到偏远的海边小镇的一所小学,我妈则分配在城郊的小学。虽同在一个县,但那年代交通、通讯都不便利,渐渐就失去了联系。
这音讯一断就断了近40年。妈妈退休后随我们到了杭州生活,但人在杭州,心系老家,老家的退休教师协会出的期刊她是每期必看的,而且还看得很仔细。这一仔细,就看到了个熟悉的名字,她在“在杭退休教师活动小组”的名单上发现了汪姨的名字和联络方式。妈妈迫不及待地拨了电话过去,原来汪姨退休后,也随女儿定居在杭州。这下,两人中断了将近40年的闺蜜情谊,终于又续上了。而最让我们感动的是,隔了40年的时间空间,两人的友谊丝毫未受影响。
我到我妈家时,汪姨已经到了,两人正坐在沙发上交换礼物。汪姨送了妈妈两件漂亮的真丝衬衫,妈妈马上换上,还得意地在我面前转了一圈,满心欢喜地问好不好看。妈妈送汪姨的是去广州珠海旅行时带回来的各种手信,琳琅满目地摆了一桌子。这是两人的老规矩了,汪姨好静,平时喜欢宅家种花种草,很少出去旅行;妈妈刚好相反,最喜欢跟着我们到处旅行,每到一地,一定要挑一些当地特产带给汪姨,再翻出手机里的照片,绘声绘色地跟她讲述各地旅行的见闻。汪姨用了个很时髦的词儿来形容:“我这是跟着你云旅游!”
吃早茶时,妈妈和汪姨坐一起,我坐她俩对面,然后我就看着这对年龄加起来都超过150岁的老闺蜜在我面前秀友谊,一会儿咬耳朵,一会儿头碰头挨在一起刷手机,一会儿举着手机互相拍照……我妈微信用得不灵光,平时我们教她如何操作她各种不情愿,“我老了,学不会!”一句封喉。而现在,比她大三岁的汪姨跟她讲一些功能怎么用,她自然不好意思说自己老了,听得可认真了,频频点头,还拿出小本本记要点。看得我直偷着乐,可有人治她了!
吃好早茶去西湖边散步,哎哟喂,这对老闺蜜居然一直手拉手,愣是没松开过。
毕竟都是年逾古稀的老人,怕她俩累着,我建议去孤山旁的咖啡馆坐坐。我很识相地坐到她俩的隔壁桌,给她们留了足够的空间,不过还是忍不住时不时地朝那边偷瞄一下,只见我妈兴奋地比划着说着什么趣事,汪姨呢,手托着脸颊,微笑着倾听……
看着看着,我突然有些惊讶,我77岁的妈妈、孩子的外婆,在汪姨面前,似乎又成了当年那个拉着小姐姐的手去上学的小姑娘,她快乐地说着、撒娇地笑着,偶尔还会依赖地将脑袋靠在汪姨的肩膀上……
我发了这对老闺蜜的九宫格合影到朋友圈里,说实话,我对我妈这个年纪还能有这么好的闺蜜深表妒忌。这朋友圈一发,立马有很多朋友冲进来点赞评论,有惊奇的、有羡慕的,还有让我务必请教下我妈,现在开始赶紧发展培养一个老闺蜜,还来不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