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人群的扩散和去向

奉化博物馆的展陈。

何家遗址釜灶组合。

陈王遗址河姆渡文化晚期窖穴。

20世纪70年代,河姆渡文化横空出世,位于浙东沿海的姚江谷地吸引了世界瞩目。

距今7000年至5000年左右,河姆渡人在滨海地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遥相呼应。

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周边同期更多遗址的发现,人们对于河姆渡文化的认知不断加深。已知河姆渡文化的分布,并不局限于姚江谷地,东至舟山,西至上虞,整个宁绍平原都有不同量级的分布。

近年来,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在奉化江流域的主动调查与发掘,则将河姆渡文化的分布范围向南拉伸,一批干栏式建筑、墓葬的发现,为研究河姆渡人“定居点建设过程”“建筑材料选择”“空间利用模式”等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新材料。

目前,其中部分成果已转化为常设展览,成为奉化博物馆通史展的一部分。

走向平原

“如果说姚江谷地的河姆渡文化是从早期到晚期一直都有延续,那么,奉化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主要集中在晚期阶段,即距今6000年到5300年左右。”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考古领队丁风雅表示,该时期,随着海平面趋于稳定,原居住在四明山附近山前坡地、孤丘、台墩的河姆渡人,逐渐向平原地区扩散,拥有了在“平原低地”生活生产的能力。

2017年发掘的奉化方桥下王渡遗址,是平原低地型河姆渡文化遗址首次被发现。下王渡遗址包括后来发现的奉化何家遗址,离山地都有几公里远,意味着先民有了离开熟悉的居住环境,向远处平原“开疆拓土”的勇气。不过他们还是保留了原先的习惯,即选择相对于周边区域来说高一点的地方叠屋盖房——恐怕是长期受海潮袭扰留下来的“后遗症”。

他们营建的房屋,还是我们熟悉的干栏式长屋。据丁风雅研究判断,奉化江流域的这些建筑或直接坐落在生土面上(如何家遗址),或垫黄土筑土台加高后,在土台及附近埋柱栽桩(如顾家庄遗址),部分柱底还会铺垫板,上立圆柱或方柱。河姆渡人造房的“打地基”技术,被更清晰地揭示。

其中,何家遗址的干栏式建筑是该时期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的一处,也是目前发现长江下游地区河姆渡文化中,保存最好的一处。该房址共由71个柱坑和2条基槽组成,长条形基槽位于建筑中部,槽内铺地梁。西、北、东侧可见连成封闭区间的其他柱坑和立柱。南侧与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廊桥式通道相连,入口可能在南侧。

尽管没有发现地面以上的建筑遗构,建筑的上部依然无法准确还原,但将柱坑相连,其建筑结构单元大体是清晰的。

目前发现的这些平原聚落中,下王渡遗址是规模相对较大的,一个聚落中发现了多处干栏式建筑,还有井、灶、栈桥、围栏等遗迹现象,有群居生活的痕迹;其他遗址如何家遗址、顾家庄遗址,至多存在一处主要建筑,丁风雅推测,使用群体可能是单个史前家庭。

“在数量增多的同时,河姆渡晚期文化遗址存在分散化、小型化的趋势,或以家庭为单位分散在平原地区生产生活。”丁风雅说。

生死一处

在这些房址周边,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些水井和墓葬。

1989年与1991年发掘的奉化名山后遗址,发现过4座河姆渡文化晚期墓葬,但保存情况较差,没有墓坑、葬具,也没有发现随葬品。人骨保存较差,只能看出为“仰身直肢葬”,头朝东北。

2022年发掘的顾家庄遗址,周边有12座河姆渡文化晚期墓葬,都位于土台与干栏式建筑附近,体现出“将生活和埋葬空间整合在一起”的空间布局特征。

这12座墓葬保存情况较好,形制、随葬品数量差异不大。跟名山后墓葬一样,都是“仰身直肢葬”,头朝东或东北;不同的是,顾家庄遗址的墓葬有棺具,为截面呈凹弧形的独木棺,个别有盖板,其他只有底板,为樟属木材制作。随葬品一般置于脚端或下肢处,包括陶罐、陶釜、陶豆、圈足盆、石钺、石锛等。其中陶釜的个体明显比实用器要小,很可能是作明器用。

陶釜,可以说是河姆渡文化晚期的最典型一种器物,在奉化江流域出土很多,一部分已进入奉化博物馆的常设展线,比如敞口的折沿釜、多角沿釜等。陶釜一般跟陶支脚配套使用,底下可以烧火、炊煮食物。

奉化博物馆还陈列着一件“釜灶组合”,是何家遗址同一个灰坑内出土的,“这样的组合,比陶支脚更稳固一些,方便移动,也能更有效地利用能源。”丁风雅说。

陶釜也是河姆渡人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种器具,其“缩小版”被他们在死后带入地下随葬,变成随葬品中最常见的一种,也就不难理解了。

河姆渡文化的去向

通过长期的考古与研究工作,考古人员还发现,同样在河姆渡文化三期阶段,奉化江流域与姚江谷地同时受到环太湖区域马家浜文化的影响,陶器群中出现了外红内黑高柄豆、双目式圆锥状鼎足等马家浜文化的器物。

河姆渡文化四期阶段,则出现了较多的崧泽文化因素,如子母口罐、腹部带脊的折肩罐、凿形鼎足、豆柄装饰有带弧线三角形镂空的纹饰等,显示出钱塘江北岸史前文化对宁绍地区的影响。

钱塘江北岸史前文化向南“输出”,影响了河姆渡,或也间接推动了河姆渡文化晚期聚落的扩散和人群迁徙。

至于河姆渡人最终的去向,学界一直有多种猜测,有人认为可能因战争失利而消亡,也有人认为是海平面再次上升,他们的家园被淹没。

不过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河姆渡文化对宁波地区后续文化仍然影响深远。比如之后的良渚文化同期,丧葬文化仍保留有河姆渡文化的一些特征,比如在棺具材质的选择、随葬陶器组合和摆放位置方面,基本延续了河姆渡文化的葬俗习惯。

该时期的陶器群虽逐渐和良渚文化风格一致,但还是有个别陶釜出现(陶釜不见于良渚文化),可以见河姆渡文化对后续文化在精神层面的深远影响一直存在。记者 顾嘉懿 潘苗 文/摄

2024-12-17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90239.html 1 3 河姆渡人群的扩散和去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