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胡,我家电视突然没信号了,你方便来看看吗?”近日,鄞州区首南街道和顺社区“为众慈善服务”工作室主理人胡为众接到了孤寡老人查时珍的求助电话。在家休息的胡为众立刻披上外套赶到了老人家中。经过一番检查,发现是连接线松动,拧紧后他替老人调试了电视画面,显示一切如常。
“老人有需要,我们力所能及,顺手的事,能帮就帮了。”胡为众今年55岁,他的“为众慈善服务”工作室有22名成员。这些成员都是社区的志愿者,服务和顺家园小区及周边的独居和高龄老人。
“最开始就几个人,后来大家的志愿热情越来越高,队伍也就慢慢壮大了。”做志愿,胡为众从7年前就开始了。7年来,他见证了居民对志愿服务看法的转变。
和顺家园是鄞州区规模最大的保障房小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52%,80岁以上老年住户166人。居民当中,高龄老人、孤寡老人及各类残障群体居多。
2018年的重阳节,考虑到老人们的生活比较孤单,老胡为小区59户老人送上了亲手制作的长寿面,从此成为了小区的“温暖惯例”。后来,他成立了“为众慈善服务”工作室,专门帮助小区里的独居和高龄老人。
“最开始大家不理解,觉得我是多管闲事,嘲讽远比支持的声音多。”虽然有很多人不理解,但胡为众并没有停止自己的步伐。他挨家挨户上门“推销”,记录老人的需求,并提供服务。
随着时间推移,居民态度的转变让他很欣慰:“可能是大家看到了每次志愿服务后,老人们发自内心的开心的笑容,嘲讽声音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竖起大拇指。后来有不少居民加入进来,甚至还有70多岁的老年居民。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做好事,社区越来越和谐了。”
居民仇园芳就是加入队伍的其中一位,她说:“当时经常看到老胡一行人在小区里跑来跑去,了解情况之后,当即决定加入他们。我觉得他们做的事很有意义。”胡为众表示,现在工作室的成员已经有22人,根据辖区老人的需求,有跑腿代买、陪同就医、公益理发、临时救急、缝补衣物、管道维修等服务。
“现在大家的素质越来越高,对于做志愿也是越来越认可了。”胡为众说,目前在小区里,不仅只有他们这支队伍,还有一支老伙伴家园护工队,每天轮流在小区里巡逻,查查消防、看看环境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习惯,大家都在为自己的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记者 王悦宁
通讯员 王静远 王茜 文/摄
●记者手记
过去,志愿服务或许被视为一种额外的负担或是一种高尚但遥不可及的行为。如今,它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一种自觉自愿、乐于奉献的社会风尚。我们看到,从城市到乡村,从学校到社区,从年轻人到老年人,像胡为众这样的志愿者越来越多。他们让志愿服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传递着爱与关怀。
志愿服务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我想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大家开始关注社会问题,愿意为周边环境的改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如今,志愿服务也更加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小到随手捡烟头,大到扶贫济困、教育助学,大家都可以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服务内容。
志愿服务,对提供服务的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责任;对于被服务者来说,感受到的是社会的温暖和关怀,增强归属感和幸福感。
随着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志愿定能成为一种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