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宁波入冬特别早,11月27日就进入了气象意义上的冬季,比常年早了一周。目前,来宁波越冬的冬候鸟已基本到齐,因此又到了一年中观鸟的最好季节了。作为海滨地区,水鸟显然是宁波鸟类的一大特色。不过,对于很多初学观鸟的人来说,在野外想准确辨识种类繁多的水鸟,是相当不容易的。这里,我为大家分享一个观鸟小窍门,即“看嘴识鸟儿”!
野鸭
并非都是扁嘴
水鸟的种类非常多样,本地比较多见的,包括鹭类、野鸭、秧鸡、䴙䴘(pì tī)、鸻鹬(héng yù)、鸥类、鸬鹚等。它们的嘴型各有特色,总体来说,不同的嘴型对应着不同的觅食方式与捕食对象。
这里聊举数例。鹭科鸟类通常以鱼虾、蛙类、昆虫等为主食,它们的嘴又长又厚又尖,犹如一把锐利的匕首,捕食时给人感觉是往下猛刺,直接啄取食物。秧鸡科的鸟儿的嘴短而尖,便于啄食植物嫩芽、昆虫之类。各种䴙䴘均善于潜水捕鱼,它们的嘴也是短而尖,能够在水下把鱼儿牢牢夹住。同样以潜水捕鱼为生的鸬鹚,它们的嘴相当长,且上喙的前端有弯钩,因此可以控制住比较大的鱼,不像䴙䴘只能抓点小鱼小虾。鸥类常飞扑入水捕鱼,然后在空中吞咽,它们的上喙的前端通常会略下弯,这样可以把猎物牢牢“扣”住。
在上述例子中,同一个科的鸟类的喙虽各有不同,但基本形状是一样的;而作为鸭科鸟类,不同野鸭的喙则可能差别甚大。在宁波有分布的野鸭至少有20多种,多数种类(如常见的斑嘴鸭、绿头鸭、绿翅鸭等)的喙跟家鸭的喙差不多,又宽又扁。这些野鸭以植物为主食,兼食动物,这样的嘴型便于它们割取和处理植物的茎叶和种子。
而琵嘴鸭的嘴型却与多数野鸭有所不同,显得特别长且扁平,而且上喙的前端扩大呈铲形,喙两侧还呈锯齿状。原来,这种野鸭以水生小动物为主食,这样的喙形便于它们滤食水中生物,甚至能以铲形喙挖掘泥涂中的小动物。
鸭科秋沙鸭属的水鸟的喙也与众不同。中国有四种秋沙鸭,即普通秋沙鸭、中华秋沙鸭、红胸秋沙鸭和斑头秋沙鸭(又叫“白秋沙鸭”),它们都善于潜水捕鱼。前三种秋沙鸭的喙,均比较细长,且内有锯齿,喙的尖端弯曲呈钩状;斑头秋沙鸭的喙虽然也呈宽扁状,但也有锯齿,尖端为钩状,跟普通野鸭还是有区别的。
鸻鹬
嘴型极其多样
鸻鹬是宁波沿海湿地中的常见鸟类,在春秋迁徙季时数量特别多,同时也有不少在宁波越冬。宁波的鸻类有十几种,它们的嘴均为短而尖,通常以湿地中的小动物为主食。
而鹬的嘴型却极为多样。鹬,即“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鹬”,在宁波有分布的多达30余种。鹬科鸟类辨识难度较大,经常让人头疼。不过,只要仔细观察它们的嘴型,也能帮我们迅速“锁定”不少种类。
多数的鹬具有“尖、长、直”的嘴。这其中最漂亮的,当属黑翅长脚鹬。这种水鸟有着细长而尖的黑嘴,还有一双鲜红的长腿,看上去身材高挑,气质动人,因此被观鸟爱好者们称为水鸟中的“模特儿”。其觅食方式主要是边走边在湿地中啄食,有时也会将嘴插入泥中探觅食物。顺便说一下,鹤鹬与红脚鹬的腿也都是红色的,但这两种水鸟的嘴不一样:红脚鹬嘴的基部上下都是红的,而鹤鹬只有下喙的基部为红色。
当然,也有嘴向上翘的鹬,比如说反嘴鹬和翘嘴鹬;同时也有嘴向下弯的鹬,如弯嘴鹬。同样是嘴往上翘,要区分反嘴鹬和翘嘴鹬,也并不难。反嘴鹬是黑白两色对比鲜明的鸟,嘴又尖又细且明显往上反卷。在觅食时,反嘴鹬喜欢用嘴在水下的泥土表面不断扫动,以获取水底的食物,如小鱼、昆虫幼虫、蠕虫等。翘嘴鹬的体形明显比反嘴鹬要小,羽色总体上为灰褐色,它们于春、秋两季迁徙经过中国。翘嘴鹬的嘴,相对比较粗厚,只是往上翘一点,而不像反嘴鹬的嘴那样显著反卷。
国内最珍稀的鹬当属勺嘴鹬,目前其全球种群数量估计只有几百只,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这是一种小型涉禽,充其量比麻雀略大,嘴黑色,前端扩大呈铲形,故称“勺嘴”。这种“自带饭勺的小鸟”,善于在沿海滩涂上寻找小型底栖动物为食。
鹈鹕
大嘴似网兜
前面介绍的,均为水鸟的某个科,涉及众多鸟类。下面,再介绍两个比较特殊的例子:一为鹈鹕(tí hú),二为琵鹭。
在宁波有分布的鹈鹕只有一种,即被戏称为“水鸟中的战斗机”的卷羽鹈鹕,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这是一种大型涉禽,全长可达170-180厘米。它们数量稀少,整个东亚的繁殖种群只有一百几十只。
不过,对于卷羽鹈鹕来说,其最大特征倒不是个子大,而是长有一个橘黄色的大型喉囊。捕食时,它将头部插入水中,把网兜一般的喉囊张得很大,一口可以吞进十几升水,然后将大嘴合拢,让水顺着嘴边滤出,而把鱼虾留在嘴里。因此,大多数时候,我们很难看到鱼儿在鹈鹕嘴里的样子。不过,我的运气不错,曾经遇到一只捕到大量鱼儿的卷羽鹈鹕,它竟然一下子合不拢嘴,才让我抓拍到一个有趣瞬间。
卷羽鹈鹕喜欢采用围剿战术。我曾见到,十几只鹈鹕围成半圆,再用宽大的翅膀奋力拍击水面,把鱼群驱赶到浅水处,趁鱼儿乱成一团的时候,轻而易举地张开大嘴捕食之。
琵鹭
觅食如“扫地”
如果说鹈鹕捕鱼好似用网兜捕捞的话,那么琵鹭觅食的样子就很像是在水中“扫地”。中国的琵鹭有两种,即白琵鹭和黑脸琵鹭,分别属于国家二级和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它们长得很像:黑色的嘴长而直,前端扩大呈汤匙状,与乐器中的琵琶相似,因而得名“琵鹭”。不同的是,白琵鹭嘴的最前端(即“汤匙”部分)为黄色,而黑脸琵鹭的嘴均为黑色。
每年,都会有一些琵鹭来宁波沿海越冬,白琵鹭的数量比黑脸琵鹭略多一些。这两种琵鹭常会和白鹭等其他水鸟混在一起觅食,以鱼、虾、蟹、水生昆虫等为食。初学观鸟的人,如果不仔细分辨的的话(特别是在远观的时候),很容易把两种琵鹭都误认为是白鹭。
其实,我们并不需要清楚地看到鸟的嘴型,而只要看到它们觅食的具体动作,就能分辨出这是琵鹭还是白鹭。前面说过,鹭类捕食时是采用从上至下啄食的方式;而琵鹭觅食时,是一边在浅水中行走,一边将嘴张开,在水下左右来回扫动,当扁平的嘴端接触到猎物时,即可合拢将其捉住。
以上,简略介绍了一些依靠嘴型辨识水鸟的经验。最后我还想说,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真的熟悉鸟类,还是靠经常到野外去观察才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