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
位于郎官巷与咏归路交叉口的“慈善小屋”作为海曙区“慈善公益集结角”试点之一,自10月17日启动以来,便民服务活动已开展了3次,为100多位居民提供了便利,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
11月12日《宁波晚报》
名副其实,“慈善小屋”是真的小,完全符合“慈善公益集结角”的定位。顾名思义,“角”就是角落的意思,也即是说,“慈善小屋”是建在小区的某个角落,此地平时闲置着,现在则将其利用起来,要么把现有的公共设施改造一下,用作“慈善小屋”,要么新建一所简陋的“慈善小屋”,用来做微慈善。
严格地说,小屋没有真正的主人,但确切地说,小区居民都是它的主人,因为来此服务于人的志愿者以及接受服务的人都是小区居民,所以说,它是大家的家,大家都爱它。
“慈善小屋”不仅体型小,其服务项目也真的小。其提供的项目不外是眼镜清洗、皮带打孔、血压测量、就业咨询和对接、刀具维修和维护等诸如此类鸡毛蒜皮的事,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前置定语——“小而美”是给它的定性。
“慈善小屋”美在哪里?
首先是美在方便。别看上述例举的小事,小到不值一提,但落到事主身上,说不定就成了一桩大事、难事。以皮带打孔为例,如果没有专用工具,还真拿它没办法。刀具维修维护也同样,如果家里没有磨刀石什么的,只好拿一把钝刀去割肉切菜。有了“慈善小屋”就不一样了,事主总能在此找到解决的办法,多方便啊!
其次是惟其小方见其美。有道是不以善小而不为,志愿者甘愿用自己的一技之长解民之困,哪怕是一点点小困,也见出他们热心为民、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这叫于细微处见精神。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方式,久而久之,会在一个小区、一个地方形成一种风气、风尚,促成和谐社会的共建共享。
再次是提供了一种社区治理的新范式。人的一生,大多数都是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讨生活,除非生老病死,真正摊上大事的不会很多。遇到皮带打孔、血压测量、刀具维修等琐事,你总不好意思劳烦政府部门,要政府出面帮你解决啊。但不解决也不行,这就需要海曙区正在试点的“慈善公益集结角”这样的基层自治模式来帮助解决,居民的事居民自己解决,小事、小问题、小纠纷不上交、不出小区,就地解决,这就是正在提倡的“枫桥模式”在新时期的创新运用。
20多天的试点实践证明,“慈善小屋”确实当得起“小而美”的美誉,海曙区正在创建的“慈善公益集结角”的基层治理模式切实可行,可以放手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