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宝”和现代科技交融会绽放怎样的异彩?11月6日,由宁波诺丁汉大学美术馆和数字人文实验室联合举办的“旋而生息:宁波藻井研究特展”在宁波诺丁汉大学开幕。
“交木如井,画以藻文”的螺旋藻井,是一种独特的古代天花板造型。据统计,超300个古戏台螺旋藻井分布在宁波各个县域。其中,宁海古戏台于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螺旋藻井是如何形成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在本次特展中,宁诺师生运用3D建模等数字技术,保护、展现、传承和弘扬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带领观众深入探索其精妙之处,感受古人对“超级天花板”艺术的独到理解和创造力。
现代科技重现古建筑之美
“就像真的一样,太震撼!太美了!”当日,展览的“旋之新”展区前围满了观众。通过3D建模技术,穹然高起、上圆下方、如伞如盖的戏台螺旋藻井栩栩如生:站在展区正中,一抬头,映入眼帘的便是华丽到极致的藻井,雕花木板繁复精致,呈螺旋式排列,密密匝匝向中心收缩汇聚,正中雕刻有双龙戏珠的吉祥纹饰,彩绘图案色泽细腻、细节丰富,牢牢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中国的传统建筑多为木构,富有想象力的古人就把‘井’搬上了屋顶,连水中的莲花、水藻都‘一荣俱荣’长上了屋顶,就是借这个寓意保护建筑物的安全。”本次展览的学术策展人、宁诺建筑与城市设计副教授、九三学社社员谢景介绍。
为了让观众更身临其境地体验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展览团队——宁波诺丁汉大学历史数字人文实验室的师生们运用3D建模、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精确复制这些复杂的建筑结构,为其创建高清的数字档案,用数字化的方式保护传统匠艺,也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
“旋之形”和“旋之工”展区同样人头攒动。宁波地区特有的三联藻井与螺旋式藻井被搬到现场,通过实物展示和现场工艺演示,全方位呈现螺旋藻井复杂的制作过程。3D打印的藻井零部件整齐排列,观众可以亲手体验藻井搭建,了解这门手艺的美妙之处。
展览还包括了“旋之源”和“旋之息”等部分,展示藻井的历史渊源及其在宁波地区的独特之处,观众可以感受其背后的社会、观念与文化变革。
让中国艺术之美走向世界
在此次展览中,谢景与核心团队成员张腾月博士、张轩瑞博士等人倾注了他们在该领域的多年研究成果。团队曾深入探访清潭村双枝庙、下浦魏氏宗祠、庆安会馆、安澜会馆、秦氏支祠等多个古戏台,对螺旋藻井进行了详尽细致的调研。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里,戏台的藻井被认为是人与神的交流之处,细密的斗拱结构象征着天宇的崇高。而宁波的螺旋藻井,尤以其流畅优雅的纹理和精巧繁复的结构著称,它们宛如自然的脉动,将‘天人合一’的古代宇宙观娓娓道来。这是中国匠人卓越技艺与深邃哲思的结晶。”他们还特意拜访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戏台)传承人王世春,更全面地理解这一匠艺的精髓和背后的智慧。
展览现场,著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对这次展览十分赞许:“非常有意思,用新的视角和题材去研究中国建筑,也让我很受启发。”他同时也强调了这次展览的社会文化价值,并带来题为《“联通图像,物件和建筑:紫禁城中的学术旅行”》的开幕主题演讲。
“通过这个展览,我们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优秀深厚的美学文化底蕴,加深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识,并建立文化自信。”谢景表示,未来,该展览还将前往保加利亚的索非亚文化中心、西澳大学等地进行世界巡展,让中国文物“活起来、走出去”。
“旋而生息:宁波藻井研究特展”将持续展出至2025年2月。策展人、宁诺美术馆馆长韩馨逸介绍,为了提升观众们的体验,展览期间将不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活动,包括大师讲座、VR工作坊、田野调查等,带领观众深入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记者 李臻 张培坚
通讯员 周婉军 庄静宜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