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浙江书展、海丝之路文化和旅游博览会、宁波国际旅游展“三展合一”后的“海丝文旅大展”首次亮相,哪怕秋风瑟瑟,哪怕阴雨绵绵,大家还是相约“见一面”。
茅盾文学奖得主主题分享活动是大展开展后的第一个重量级活动。三位茅盾文学奖得主孙甘露、刘醒龙、王旭烽带着他们的作品,来和广大读者见面。
来书展见面
来参加浙江书展前,王旭烽刚去良渚参加了杭州书市,亲历了久违的人群蜂拥而至买书的热闹场面,而且“年轻人巨多”。
她在各地参加书展时也留意到,以书为核心延展的周边,包括文创、咖啡、茶,以及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被更多人接受、喜欢。
这让她萌生一个“重大的预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遭遇各种阅读方式的冲击,读纸质书一度成为一件小众而奢侈的事,“但目前给人一种感受,好像要绝地反弹了”。
同为作家,孙甘露也十分喜欢书展这种能够让作者、出版人、读者、媒体一起面对面交流的沉浸式空间,并相信“将来只会越来越深入”。
刘醒龙则把书展视为“主流社会在为主流生活方式‘撑腰’”。在他看来,摆脱所谓最时髦、最前沿的短视频、电子阅读,走进书展,才有机会看到“像大海、像长江一样的景观”,这才是文明、文化的真实状态,才能拥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豁达和开阔。
在书中“见面”
这次,孙甘露是带着他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来参加浙江书展的。
这本书讲述的是以1933年设于上海的党中央机关的战略大转移为背景,上海特别行动小组在实施“千里江山计划”时克服各种困难危险,勇敢完成任务的故事。
刘醒龙则用他的作品《听漏》中的一句“考的是古,答的是今”来做呼应,完成一场作家和读者“素未谋面”的“见面”。
作为一名女作家,王旭烽的视角更加细腻而敏感。“我眼中没有日常生活”,哪怕是每天早上起来那一碗稀松平常的热稀饭,在她眼里也充满了“神秘感”,尤其是一碗稀饭下肚后的舒坦和熨帖,都能激发她的创作灵感。这次王旭烽带来的《西湖十景》就是对她再熟悉不过的西湖的“十种解读”。
“其实宁波很美,比如宁波的文化、藏书、爱情、园林……”王旭烽表示,如果她留在宁波,或许也会以宁波为观察对象创作作品。记者 石承承/文 杨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