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打姚江水如琴,鹦歌一曲故人魂。梦里寻他来复去,泪雨花雨共缤纷……”用余姚方言演唱的余姚滩簧,别名“鹦歌戏”,因内容多演男女爱情而得名。这个名字也指向一段早期戏曲演员身份卑微、备受歧视的“前史”。
由余姚市委宣传部、余姚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出品,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打造的姚剧现代戏《鹦歌姚》,创造性地将镜头对准滩簧剧种自身发展史,通过讲述一个戏班在前后三个时代的悲欢离合,将“以传奇传文脉,以艺人说艺魂”的故事内核,立于舞台之上。
10月21日晚,该剧在余姚大剧院完成试演。
戏曲人演“戏中戏”
《鹦歌姚》讲述的故事贯穿晚清、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时间段,以戏班的故事为轴线。
早年,剧中的姚江龙、柳小小兄弟有一个两人组成的小戏班,一生一旦。
姚江龙,江湖人称“鹦歌姚”,其实就是个唱滩簧的小艺人;柳小小则是男旦,当时戏班不允许女子上台,所有角色都由男子完成。舞台虽小,兄弟俩却有个“唱大戏,进戏园,登堂入室”的大梦想。
旧社会,兄弟俩演戏困难重重,柳小小在压力之下提前告别人生,留下女儿柳依依。不承想,柳依依也是个戏痴,自小渴望登台,班主姚江龙不忍她梦想成空,允她女扮男装,再以男旦身份登台……柳依依与班主的儿子姚大成发生了一段类似“梁祝”的戏中戏。
而当柳依依的女性身份揭露,戏班中人如何面对舆论?小小的“鹦歌班”是否真能登上大舞台?《鹦歌姚》中,既有生死相搏的大戏,也唱响悠扬炽热的爱歌,剧情走向扣人心弦。
有观众表示,这段百年历史,让人看到一个剧种的起落枯荣,感受到一群艺人的呐喊与低吟。这是文明与邪恶的博弈,更是黑暗与光明的更替……
“高配”班底再创姚剧大戏
作为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今年重点打造的文艺作品,《鹦歌姚》集结了一群高水平的幕后班底,包括编剧王宏、总导演王文龙、艺术指导寿建立、导演蒋新光、唱腔设计张钱苗、作曲刘建宽、舞美设计裘冰、灯光设计周正平、服装设计冯丽丽、化妆造型董燕等人,演员由景洁丰、周涛、陆谢丹、章旺、段华君、楼利辉、杨颜伊等第七、第八、第九代姚剧演员共同担纲。
第七代姚剧传承人景洁丰饰演姚江龙,他说:“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虽然是一个小戏班的班主,却将发扬、振兴‘小戏’的使命担在肩上,并为之付出了毕生心血。”在剧情的最后,姚江龙的嗓子哑了,他的儿子接过了传承的大旗……
“在整个创排的过程中,我一直很感动,因为它讲的就是我们戏班人的故事。”饰演柳依依的陆谢丹告诉记者,“虽然演了很多年姚剧,但我对剧种的历史其实并不了解,《鹦歌姚》让我看到前辈艺人的苦难和希望。我们今天站在舞台上唱戏,也是当年柳依依的梦、老班主的梦。”
导演蒋新光表示,《鹦歌姚》的最大特点是将目光回到姚剧人自己身上,表现他们艺术的一生,“其中有悲苦、隐忍,更多是展现他们的梦想,相信这种感情是能够打动人的”。
滩簧艺术重新被聚焦
据了解,《鹦歌姚》中对滩簧发展历史的解读,不乏艺术的创新,也坚守对传统的尊重。
创作过程中,除在故事和人物上尽可能用戏曲本体来走进那个时代,音乐上也努力继承传统兼顾创新。主创团队挖掘整理了早期的余姚滩簧音乐元素和小调,在表现过程中,加入该时期滩簧音乐声腔特征,来塑造身临其境的氛围。
“姚剧是一个很有地域文化艺术特点的剧种。”国家一级编剧王宏表示,在动笔前,他看了小半年的资料,了解到余姚滩簧曾有过许多艺人,历史上也出过很多好作品,“剧种就是靠戏来传承的,作为从小在剧团长大的人,我也想去书写艺人走向新生的历程。”
《鹦歌姚》剧本历经六次修改提升。姚剧从滩簧小调到非遗剧种,演员从小曲艺人成长为人民艺术家的“前世今生”皆在戏中。制作人黄利明说:“希望观众在看到滩簧艺人传奇人生的同时,也感受到滩簧古调的生生不息。”
试演结束后,滩簧艺术“挣扎、死寂、命名、重光”的史诗感动了许多人。
“我是第一次看姚剧,没想到一看还看了进去。这台戏的唱词充满诗意又通俗易懂,舞台设计很有新意,每每音乐响起,激昂的旋律仿佛能穿透灵魂。”大一学生朱致新笑称自己是“一部剧‘入坑’姚剧”。
记者 顾嘉懿
通讯员 阮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