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三江月

再去李家坑

□鲁建土

我心里有个愿望——有机会再去一次李家坑,但一直未能成行。

国庆假期的一天下午,儿子陪我们去了李家坑。

进入村口,原先的乱溪滩已改造成了村公园。大溪两边新修了两条公路,新造了停车场。记忆里,大溪上只有一座石桥,如今又新添了两座,其中一座还是很气派的廊桥。那条熟悉的樟溪依然如故,流水潺潺,碧波荡漾。村道两旁一排精美的路灯上挂满了一串串红灯笼,喜庆祥和。路边围栏饰以鹅卵石,显得自然、亲切,让人赏心悦目。那幢农家乐粉墙黛瓦,新颖别致。若登临三楼阳台把酒临风,放眼群山绵延,层林尽染,定能心旷神怡。亲身体验“溪水常在耳,山色不离门”之清雅风韵,岂不是人生一大快事!

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有的在溪边嬉水,有的随便找块地儿闲坐,有的悠然自得地欣赏着美景。时光在这里静静流淌,享受着难得的闲情逸致。

村头那株硕大的古榧树还在,忠实地守护着村庄,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树上硕果累累,有心人还给她系了许多红绸带,莫非为她庆生?

印象中,小舅公的家距此不远。我循着鹅卵石小道往里走,小巷很整洁、幽静。这里房子的山墙,一楼是石块垒砌的,前后做“马头”,上半部是青砖,外面粉刷石灰,所以称“马头墙”。经年累月的风吹雨淋,石灰墙烙上黑色的岁月痕迹,几处墙头还长了些许蕨类植物,给老房子增添了苍老感。

猛一抬头,见弄堂口门楣上有“水云居”匾,似曾相识,便急切跨进了石门槛,环顾四周,我敢断定,进门的第一间就是小舅公家。四十年前,我曾多次跟着父亲从十五里外的大岚,步行经燕崖岭来这里拜年。妻儿特地问了住在附近的老阿姨,才相信我的话。

父亲曾对我说:“你小舅公住的房子原是地主家的账房,前半间铺着地板,楼梯上有三扇门,楼梯口一扇,中间一扇矮门,楼上还有一扇倒扣门。”我没有亲眼看到楼梯上的那三扇门,那时楼房已破旧,但楼梯上的三对门栓斗清晰可见。跟着父亲拜年那会儿,小舅婆去世了,小舅公的女儿也嫁人了,八十多岁的小舅公患有眼疾,独自一人过,以养羊为生,山羊关在楼梯下。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如今,主人已去世多年,房屋又修缮一新,但门窗紧闭,只留下美好的回忆。

小舅公住的那房子是李家坑保存最完整的四合院,称“新屋通转”。正门有黑体草书“凤跃鱼逰”阳刻砖雕匾。四合院建于民国初期,都是两楼共十九间,以“四水归堂”的平面布局方式传承“天人合一”的理念,整体结构紧凑,自然得体。院内天井近正方形,铺设大小一致的圆润鹅卵石。沿天井内檐一圈有十二只牛腿,武将神兽栩栩如生,都精雕细琢,巧夺天工。一幅作品寓意一个美好的故事。房子的木门木窗也修葺过,窗上有格花,正屋槛窗下八对栓斗,有花开富贵、莲花等图腾,形态各异,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廊下青石板铺地,雨天院内串门,不打伞,不湿脚。大门对面便是“环溪楼”,已经成了农家乐,宾客盈门。

沿着村道往北走,会不时碰上游客。住在村里的村民已经很少,大都是六十多岁的老人。

最后面的山路通往后龙岙,岭脚建了一座仿古的六角凉亭,飞檐翘角,十分华丽。

凉亭左边是一排长长的房子,地基有一米多高,上有马头,前后有廊,道地铺满鹅卵石。有一房子前面有一棵粗壮的枣树,我猜,这应该是我大舅婆的家。原先,道地上还有一堵矮矮的石砌围墙,大概是整村改造时被拆了。

来拜年那会儿,我大舅公已不在了,大表伯没有娶妻,和大舅婆一起过日子。大舅婆脸上总是挂着笑,特别和蔼可亲,对我这个小外孙格外疼爱,每次会端出这里独有的香榧子、毛栗子给我吃,临走时,还大把大把往我裤兜里塞。

我与凉亭旁边摆摊的阿姨攀谈,证实房子东首第三间是我大舅婆的家。天色渐暗,我们急着返回余姚,在李家坑只是走马观花地逛了一圈,未及细看。这次来李家坑,算是了了我之前的心愿。儿子说,明年夏天,我们还来。

2024-10-17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79438.html 1 3 再去李家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