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兴源典当铺的当票、1922年如生罐头厂的入股收据、1945年鄞江镇印刷的抗币,还有天一阁、灵桥、花果园庙、江厦街、华美医院旧影……
10月12日下午,由宁波市海曙区档案馆编写、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曙地拾珍 再现甬韵》一书首发。
该书精选约70件(套)、年代跨越一个多世纪的档案,进行研究和解读。
档案涉及金融、教育、商贸、交通、城建、文化、民俗、名人、红色文化等多个领域,多为首次出版,很多与海曙区那些耳熟能详的标志性建筑、重要历史事件息息相关。
这些“小”档案从一个个侧面,生动再现了百年来宁波市的发展历程,彰显着海曙区作为宁波市主城区的历史底蕴。
1 单据见证宁波养蚕纺丝之盛
该书邀请我市知名藏家李本侹和王天杨为执行主编,从前期主题策划、档案藏品选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挖掘档案背后的故事。许多掩藏在历史深处的文史内容,随着档案的解读被揭示。
比如,书中收录了1952年的“生丝绢完税单”,由两张单据组成。一张是1952年8月3日,由鄞县蜜岩乡(今海曙区章水镇蜜岩村)人民政府开具的“农渔猎牧自产自销证明单”,记录当地一许姓农户销售自产丝绸;另一张为同日,商人崔昌祥因收购生丝绢在鄞江镇税务所缴税后,所取得的“货物税完税照”。
“大家对宁波出口瓷器、茶叶比较了解,对产丝的部分反而有点忽略了。事实上,宁波自古也是优质蚕丝和丝织品的主产区,无愧‘海上丝绸之路’枢纽港之名。”李本侹说。
从万斯同的《鄮西竹枝词》到清乾隆《鄞县志》、光绪《鄞县志》中的记载都有证明这一点。据《宁波通史(清代卷)》,清同治年间,宁波每年出口绸缎100多担,清光绪十年(1884),增加到362.35担,货值224659关平两,规模较为可观。
到1952年,樟村蜜岩、长里方一带成立有四明蚕种场。据1950年7月10日《宁波时报》报道,当时蜜岩村一共有441户人家,其中80%以上都养蚕。当年4月养蚕期中,全村产出了400余千克蚕丝。其间,家家户户妇女都投入到抽茧纺丝工作中,日夜纺丝,每天工作到夜里12点左右。
这一报道也可与两张单据互相印证。
2 翰墨之间现学堂
该书收录的档案中还有一张清宣统二年(1910),由时任西隅小学堂校长李国磐撰写并亲书的《西隅第一初等小学堂记》。
清代,蒙童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进入官府倡导的“义学”。城西黄岳义学、城东同仁义塾、城南柳汀义学、城北椿荫义学曾是宁波城内四大义庄学校之一。
至清末,受西方文化影响,朝廷变法图治,采用西式教育模式,创立新学堂。宁波原有义学,很快改制成了四处新式学堂。其中西隅小学在原黄岳义学基础上创办,建成于清宣统元年(1909),一度聘任李国磐担任校长。
李国磐为宁波城内濠河李氏后人,年轻时就立志以所学教授乡人。维新运动开始后,李国磐主持《博文报》,与梁启超所办的《新民报》相呼应,宣扬维新,影响深远。其子李康年也是著名宁波商人,曾任上海中国化学工业社总务科长。
然而,西隅小学办学并不顺利,学校设施简陋、空间狭窄,加上受条件限制,生源极不稳定,有时仅有数名学生,最多时也仅有40名学生,终因发展困难而关闭,留在了宁波教育史中。记录西隅小学历史的文献极少,此文由其校长手书,弥足珍贵。
该书收录与学校有关的档案还有1931年鄞县私立效实中学毕业证书、1949年翰香小学成绩报告单、1951年养正小学毕业证、1952年浙江省立宁波中学学费收据、1954年浙江省宁波女子中学毕业证、1957年宁波二中毕业证书、20世纪50年代宁波市私立三一中学信笺等,今海曙范围内的重要学府的办学证明基本都在其中。
3 票证中繁荣的商业
档案,是历史的缩影,也是社会发展的见证。
《曙地拾珍 再现甬韵》一书还收录了大量的票证、收据、账簿,早期股票、支票,商号的广告纸,见证了宁波商业的繁华。
在宁波钱庄业兴起之前,典当业曾长期雄踞借贷领域。《宁波金融志》收录1918年鄞县典当行37家,开在紫薇街上的“兴源”当铺是其中之一,经理人为童厚载。一张1920年宁波紫薇街兴源典当铺的当票中无疑是这一历史事实印证。
宁波民族工商业兴办史上,如生罐头食品厂是我国创办最早的罐头加工生产厂之一,“宝鼎牌”油焖笋鼎鼎有名。1926年,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世界工业产品博览会上,“宝鼎牌”油焖冬笋曾获特等奖;1927年,在德国莱比锡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宝鼎牌”清水蘑菇荣获金质奖章;1930年杭州西湖博览会上,“宝鼎牌”罐头产品也获得了特等奖状及两枚金质奖章。
该书收录的一张空白收据是1922年油焖笋罐头的创制者章林生和陈和馨一起创办的工厂,由创业初期的两万元增资到五万元,并更名为宁波如生罐头鲜笋厂时,股东入股出资后的收据,堪称工厂创业期的重要史料档案。
此外,1936年永耀电力公司收据、1942年天一保险宁波分公司保单、宁波恒丰印染织厂广告纸、大酉山房绣样图册、方锦彰绸缎庄广告纸、鼎恒钱庄支票等也都珍贵,兼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海曙区档案馆有关负责人表示,该书是近年来海曙区档案编研工作秉持“大档案”观念的体现,不仅立足馆藏,也放眼馆外,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版,化私为公,就是想让散存在民间的各类珍贵实物史料与馆藏的档案都能“活”起来、“用”起来。
记者 顾嘉懿
通讯员 周文娟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