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作者

到底是希孟 ,还是王希孟?

电影《只此青绿》正在上映

蔡京题文

《千里江山图》局部 全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宁波原创舞剧《花木兰》,由韩真、周莉亚执导。

文学史上有“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之说,指的是岳飞和张若虚,分别仅凭一首《满江红》和《春江花月夜》,在宋代词坛和大唐诗坛占据了一席之地,碾压一众“高产作家”。绘画领域,同样存在这样的例子。比如北宋少年王希孟,平生只画了一幅《千里江山图》,哪怕他从此销声匿迹,也足以名垂青史。

国庆假期,以《千里江山图》为题材的舞剧电影《只此青绿》上映,顶级的国风美学以舞蹈和电影相融合的手段,完美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一直以来,那个画下《千里江山图》的少年天才就叫王希孟,而在电影以及三年前由原班人马打造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他的名字却都变成了希孟。到底是希孟,还是王希孟?由此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电影和画史中,《千里江山图》作者存差异

《只此青绿》所持的“希孟说”,其来源是《千里江山图》的第一个收藏者蔡京的题文(注:这段文字虽在卷末,却是后来重新装裱时移位所致,故不是跋文):“希孟年十八岁……”

两位导演韩真、周莉亚对这幅画的源流、鉴藏、著录进行考证后,认为未发现有“王希孟”之说,据此认定,该少年画家的名字应为希孟。在多次接受媒体采访时,两人均如是表示。

然而,数百年来,几乎所有的绘画史籍中都明确,《千里江山图》的作者板上钉钉就叫王希孟,他在十八岁完成此画,不久后去世。那么,进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行列的这幅作品,如此重要的画家身份信息,难道是画史出错了吗?

抛开其他,我们先来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十八岁少年。

《千里江山图》始作于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秋,不到半年,于政和三年(1113)春画成。徽宗将此画赐予宠臣蔡京。

蔡京在画上题文:“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踰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交代了该少年曾在宫廷内的画学和文书库为徒,起初画得并不太好,经皇帝宋徽宗亲自调教,方才技艺大进,最终画成此图。

这段文字确实反映了,画者的名字叫希孟,但并不能就此认为他姓希名孟。因为熟识的私人之间的称呼,特别是同辈之间以及上辈对下辈的称呼,往往是不带上姓的。即使现在仍是如此。何况北宋初年编撰的《百家姓》中,并无希姓。

清初重新装裱时,卷外有“希孟姓王”信息

再来说说这幅画的递藏。《千里江山图》在蔡家藏了13年后,靖康元年(1126),宋钦宗受禅即位,蔡京遭清算,家被抄,这幅画重回皇宫。

次年金兵攻破开封,画被掳走,落入金国右丞相高汝砺之手。

高汝砺死后,该画通过榷场交易回流到南宋,后来进了宋理宗的御府。

元灭南宋,元高僧溥光将此画收藏在他捐建的胜因寺中,这一藏就是三百年。

明末战乱,画散佚。至清初,落入降清的晚明大臣梁清标之手,梁清标对画进行了重新装裱。

乾隆时,该画进入清宫内廷。末代皇帝溥仪迁出紫禁城后,将此画带到长春,后流散,落入琉璃厂古董商靳伯声之手。

新中国成立之初,文化部文物局收购此画,1953年交付故宫博物院保存至今。

据故宫博物院杨新、余辉等学者研究,梁清标得到《千里江山图》时,“希孟姓王”等信息,均呈现在画卷外包首的宋人题签上,此时该画历经辗转,外包装及字迹已过于破败,重裱时被忍痛裁去。所以梁清标本人以及同时代看到过此画的顾复、王济之、宋荦等,均异口同声称这幅画的作者为“王希孟”。

宋荦为此还写了一首《论画绝句》,云:“宣和画使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断肠太师京。”

此后,这幅画的研究者,都明确无误地将王希孟的名字写进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及绘画史上。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位对《千里江山图》展开个案研究的,是宁波余姚籍鉴藏家叶恭绰,他也认定此画作者为王希孟。

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就是电影和舞蹈《只此青绿》的两位导演韩真、周莉亚,曾和宁波有过深度合作。由宁波市演艺集团原创打造、获得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的舞剧《花木兰》,正是由这两位80后女性导演执导。她们以智慧和才华,帮助宁波的舞台艺术赢得了荣誉。记者 楼世宇

2024-10-09 《千里江山图》作者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78009.html 1 3 到底是希孟 ,还是王希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