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日前,位于宁波市鄞州区白鹤街道王隘社区的白鹘桥完成修缮,修缮内容主要包括桥面修建、地层加固、碑面清洁,在不破坏文物原貌的基础上“修旧如旧”。白鹘桥始建于宋绍圣二年(1095年),是一座架在前塘河支流上的小石板桥,由6块3米多长的石板并排铺成,宽不足3米。
9月22日《宁波日报》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历史文物逐渐得到修缮与保护。然而,在修缮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权衡保护与修复的关系,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物不仅仅是物质的遗存,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每一座古桥、每一件古物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因此,在对其进行修缮时,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其原始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确保修缮过程不会对其造成破坏或改变。
白鹘桥的修缮采取了“修旧如旧”的方式,即在不破坏文物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修复。这种方式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文物的原始历史信息,使文物以最接近原始状态的方式呈现给世人。同时,“修旧如旧”也符合文物保护的原则,即保护文物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历史性。
与“修旧如旧”相对的“修旧如新”,则是在修缮过程中对文物进行过多的改动或重建,使其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文物看起来更加“现代化”,但却破坏了文物的原始历史信息,使其失去了原有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此外,“修旧如新”也可能导致文物的身份混淆,让人们无法准确判断其真实的历史背景和价值。
除了“修旧如新”,还有一种极端的修缮方式被称为“刻意打扮”。这种方式往往是对文物进行过度的装饰或改造,使其完全失去了原始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这种做法不仅是对文物的不尊重,也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亵渎。
文物保护是一项严肃而重要的工作,它关乎着我们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在文物修缮过程中,我们应该最大程度地保留文物的原始信息和文化价值。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文物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和意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物保护的行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