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素芬 为“折翼天使” 推开希望之窗

象山县培智学校“田野特奥会”的赶鸭子比赛。

编者按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

在全市庆祝第40个教师节座谈会上,教师代表们的故事令人感动。为更好地落实全国教育大会部署,本报特推出“教育强国有我·师说”系列报道,讲述这些教师代表的生动故事,讲述他们在教育强国建设征程上的担当作为。

扎根农村35年,从事特殊教育14年,为“折翼天使”推开希望之窗,这是象山县培智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吴素芬的从教经历。9月9日下午,我市举行庆祝第40个教师节座谈会,吴素芬作为8名发言教师代表之一,讲述了她与孩子们的点点滴滴,令人感动。

以爱浇灌 呵护迟开的花蕾

在吴素芬的35年从教经历中,前21年在普通学校任教,她觉得自己遇到过不少“特殊的孩子”,但到了培智学校才发现,原来那些“特殊孩子”只能说“特别”。在培智学校,面对首届招收的60名残障孩子,吴素芬才深刻意识到,什么是特殊教育。

她清楚记得,有一个叫小娜(化名)的女孩,妈妈有智力障碍,爸爸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小娜养成了吃饭一定要爸爸陪同的习惯。

了解到这个家庭的困境,吴素芬主动代替小娜爸爸的职责。一开始,每次吃饭时,吴素芬端好饭菜坐在小娜对面,故意发出津津有味的声响诱导小娜吃饭。慢慢地,小娜接受了吴素芬喂她吃饭这件事。

为了改掉小娜离开心理依赖的人就不吃饭的问题,吴素芬用了整整两年时间,一次又一次鼓励,一次又一次尝试,终于让小娜养成了独立吃饭的习惯。

“这样的孩子我们学校有很多,类似‘热了要脱衣服、渴了要喝水’这种对普通孩子最简单的常识,我们有的孩子可能要花上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做到。”吴素芬说,“改变是漫长而细微的,其中的陪伴不可或缺。”

因此,培智学校建校后,吴素芬和孩子们吃住在一起,孩子进步了,她高兴地给家长报喜讯;孩子生病了,她亲自送医院并陪着打点滴。

因为一心扑在学校和孩子们身上,留给家人的时间自然就少了。虽然家人有时也会抱怨一两句,但每次听到孩子们艰难却努力叫出的一句“老师好”,每次看到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吴素芬便觉得,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专业专注 做好特殊孩子的守护人

残障孩子的教育,不仅需要爱心、耐心,同时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方法。

曾经发生的一件事情对吴素芬触动很大。

有一次,她和一名教师站在教室门口,突然听到背后有男孩发出尖叫声,回头一眼,男孩把自己的胳膊咬出了血。了解原因后她才知道,原来男孩要去卫生间,而两位老师站立的地方,挡住了他直线行走的路。而男孩的刻板行为使得他只认一条既定的路,一旦受到阻碍,就会情绪激动甚至暴怒。

“原来他是以这种方式在表达自己的需求,这件事让我明白,要想守护好这些特殊孩子,单靠原有的经验积累和爱心、耐心是不够的,必须大量学习新的知识。”吴素芬说。

为此,吴素芬把定期开展学习、交流、研究活动定为学校教师研修的三大必修科目,每月收集筛选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带领老师们查资料,分批次派教师去重庆、青岛等特殊教育比较发达的地方,学习自闭症干预、语言治疗、动作康复等方面的知识。

在不断积累中,学校构建了“适应体育”育人模式,去年4月和今年6月,学校承办了两场全国特殊教育育人模式改革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同行的参与。

“为了让特殊孩子过上普通、正常化生活,我们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感知运动训练,提高学生的平衡、协调、控制等运动能力,为他们的自理、自立创造条件。”吴素芬说。

学校依据所处农村的地域特点,将乡土资源按照种类、用途、运用方式进行细化、分类与整合,最终确定了水源、沙源、草源、树源、田源、山源六大类可用于“适应体育”的教育资源,并因地制宜地开展训练。

例如,利用沙源这一本地特色资源,在带领特殊孩子感受家乡独特风光的同时,组织他们进行爬沙坡、滑沙坡比赛,通过玩耍式的运动游戏刺激其前庭体系,提高他们身体的协调性和自我效能感。

因材施教

帮助特殊孩子自食其力

在培智学校,经常有家长问老师,孩子毕业了怎么办?吴素芬说,这个焦虑不但家长们有,她也有。因此,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成了吴素芬贯彻学校教育始终的理念。

象山县培智学校有167个孩子,基本来自农村,七八岁开始住校学习、生活。

为了让每个孩子毕业后都能有一技之长,吴素芬带领教师编写课程,鼓励教师耐心教、反复教,教100次不会就要准备教第101次。同时,她东奔西走争取到10余个实习锻炼平台。通过努力,在学校过去6届的70名毕业生中,有17%的学生实现了竞争性就业;50%的学生通过庇护性就业找到了稳定的工作;通过学校牵线搭桥、部门支持等方式,为剩下33%的学生提供了种植蔬果、修补渔网、养殖海产品等流动性岗位。

数年的努力,让吴素芬从一个外行的“特教人”成长为一个专业的“特教工作者”,曾获得省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省师德楷模、省最美教师等荣誉。

吴素芬说,特殊教育是需要耐心与坚守的教育,是需要量身定制的教育,是需要特别的毅力、特别的方法、特别的爱心的教育。“虽然我们没有桃李满天下,但看到一个孩子能够自食其力进入社会,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和荣誉。”

吴素芬也希望,未来,社会能提供给特殊学生更多更丰富的实习锻炼平台,提供更多的爱心就业岗位,加大对残障人士技能的支持培养力度,帮助他们自食其力。记者 王伟

2024-09-13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74902.html 1 3 吴素芬 为“折翼天使” 推开希望之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