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治理”模式 让各民族居民融洽相处

民族护河队在巡逻。

“石榴红家园”开展居民联欢活动。

9月7日,烈日当空,海曙区西门街道汪弄社区旁的卖鱼河边,几名志愿者正在巡逻,领头的人还扛着一面旗子,上面写着“汪弄社区民族护河队”。巡逻过程中,如果看到有人往河里扔垃圾,他们会赶紧上前劝阻;如果看到河边花坛里有垃圾,他们也会捡起来,放到随身携带的垃圾袋里。

汪弄社区总面积约0.35平方公里,除了汉族居民,这里还住着130多名少数民族居民,包括回族、满族、苗族、壮族、土家族等20余个少数民族。为此,汪弄社区始终坚持“民族+治理”模式,依托民族护河队、民族平安志愿者服务队等载体,推动社区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护河队:

成立10年持续巡逻保清澈

今年82岁的张仲器是回族人,出生在宁波,1996年搬到汪弄社区居住。

汪弄社区周边有三条河,分别是卖鱼河、西塘河和北斗河。卖鱼河边有不少餐饮店,生意好的时候,店家会把餐桌延伸到河边放置。有些顾客在吃饭时,会把餐巾纸、食物残渣、烟头等扔到河里,久而久之,卖鱼河慢慢发黑变臭。

宁波开展“五水共治”后,张仲器打算成立一支民族护河队,一方面可以让少数民族居民融入社区,另一方面也能为社区的“五水共治”贡献一份力量。他的想法立即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短短一周内,报名参加护河队的少数民族居民就有20多人。

“护河队成立后,我们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劝说、督促河边的餐饮店注意环境卫生。”张仲器说,队员们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但餐饮店店主一开始并不积极配合,表示乱扔垃圾的是顾客,他们管不了。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强调,店家要有‘门前三包’意识,卫生没做好,就是店家的责任。”张仲器说,慢慢地,社区边的三条河越来越干净清澈,护河队巡逻频次也从每周一次下降到每月一次。

目前,共有40余名各族居民长期坚持参加护河队,以及由护河队衍生出来的民族平安志愿者巡逻队。10多年来,队员们成功劝阻350多起不文明行为。

民族平安志愿者巡逻队主要工作是常态化在小区内开展巡逻,及时掌握小区内的安全、环境卫生、违建、居民纠纷等情况,并向社区报告,成立8年来,共计处理、反馈各类大小问题1200多起。

调解员:

婆媳矛盾用民族融合来解决

张仲器成立民族护河队的想法之所以能一呼百应,是因为他是社区少数民族居民心中的“好大哥”。多年来,张仲器一直在社区从事调解工作,至今还定期在汪弄社区的民族文化馆(现为“石榴红家园”)里“坐诊”,为少数民族居民解答疑惑、提供帮助。

“在调解的时候,我坚持三条原则,那就是依法依规、公平公正、自愿接受。”同时,张仲器还自学了不少法律知识,他认为只有学法懂法用法,才能更好地处理矛盾纠纷。

在一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有社区志愿者找到张仲器,请他去家里调解婆媳矛盾。这名志愿者的母亲已经80多岁,妻子是回族人。婆婆年纪大了,耳背,有时说话又说不清楚,妻子就有点嫌弃;而婆婆对儿媳的一些生活习惯则不是很理解。

张仲器和婆媳两人都聊了聊,发现双方的主要矛盾还是生活习惯和语言障碍,特别是饮食习惯相差较大,经常因此发生口角。

“我就跟媳妇讲,少数民族和汉族是一家,更何况婆婆也是自己的妈妈。”张仲器表示,面对婆婆,他则主要从家庭和睦的角度进行劝说。

上门做了几次思想工作,婆媳关系慢慢融洽了。不过,不放心的张仲器会隔段时间就上门回访一下。

同时,社区还为张仲器和他的团队申报了“民族团结大牵手”公益创投项目。该项目以“促进互相交流、促进团结共处、促进社会稳定”为原则,带领各族居民参与种类丰富的主题活动。如今,该项目已累计开展民俗文化交流讲座、美食荟、爱国影片观看、家风家训等各类大小活动57场,辐射各民族居民600余人次。

2016年,得益于这个项目的良好运作,张仲器更是将服务对象扩大至整个西门街道辖区。

搭平台:

“石榴红家园”开展活动200余次

随着张仲器的年纪越来越大,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社区为他物色了一名接班人——42岁的土家族居民覃金梅。

土家族最艳丽的服装是姑娘的嫁衣。覃金梅2009年嫁到宁波,搬过好几次家。但每辗转一处居所,覃金梅都会将珍藏的嫁衣悉心打包,再妥善安放。在汪弄社区定居后,她渐渐融入民族大家庭。得知社区筹建“石榴红家园”(前身为汪弄社区民族文化馆),她将自己的嫁衣无偿捐献,并在“石榴红家园”里展示。

“我们将继续坚持‘民族+治理’模式,促进社区的民族融合,推动社区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汪弄社区党委书记王寅婷说,这些年来,社区推出了不少创新做法,来丰富和充实“民族+治理”模式。

比如,绘制特色网格地图,各民族居民底数“一门清”。动员各网格在日常巡查走访过程中,全面摸清辖区各单元楼道居民的民族成分构成、居住人口情况、重点服务需求,以此为依据绘制特色网格地图。

探索“定点接访、重点约访、主动家访、定期回访”模式,通过与各民族群众“面对面”“点对点”交流沟通,第一时间了解他们的所盼所急所难,形成民族工作月度清单,让居民服务工作有的放矢。

同时,搭建综合服务平台。2022年,成立“石榴红家园”,链接统战、政协、人大、公安等资源,依托“翠柏里同心云播间”“政协委员工作室”等载体,至今已累计开展困难帮扶、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矛盾调解、文体娱乐等活动200余次,覆盖群众千余人次,营造了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汪弄社区先后荣获“海曙区民族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2023年被评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重点培育单位。记者 林伟 通讯员 丁雷杰

●专家点评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汤啸天:

除了汉族居民外,汪弄社区里还居住着130多名少数名族居民,包括回族、满族、苗族、壮族、土家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我们可以称之为“民族互嵌社区”。

与单一民族聚居区有所不同的是,“民族互嵌社区”的治理更具特别性——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尤其需要精准识别“民族互嵌社区”的场域情境,运用多元文化、不同习俗之间的共同道德意识,促进民族交流过程中的有序衔接,提升多民族交融发展的治理效能。

从“民族护河队”“石榴红家园”等工作的成效看,这个社区的“民族+治理”模式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成功探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在互动交往中形成的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同心圆。我们希望能够持续推进这一探索,深刻把握民族之间特质性与共生性的逻辑关系,进一步在生活相近、居住空间相同的“民族互嵌社区”,实现思想相和、情感相通、文化相美、经济相荣。

2024-09-10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74330.html 1 3 “民族+治理”模式 让各民族居民融洽相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