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我们和栋栋说得最多的是,努力拼搏,靠自己,拼出一个未来。”很多次,华栋栋的舅舅汤嘉军都和外人这么说。从家门口的小河到游泳馆,从国内比赛到奥运赛场,华栋栋一路“游”了15年,在黑暗中摸索,寻找光明的出口。
比东京残奥会的成绩“更进一步”
北京时间9月1日凌晨,在巴黎残奥会游泳项目男子50米自由泳S11级决赛中,我市运动员华栋栋用时26秒11触壁完赛,和巴西选手并列全场第二。这个成绩仅落后排名第一的日本选手0.13秒,继东京残奥会之后,他在该项目上再夺一枚银牌。这也是我市在本届残奥会上获得的第二枚奖牌。
在游泳比赛中,视力障碍分为S11、S12、S13级,华栋栋参加的S11级是最严重的级别,俗称“全盲比赛”。比赛中,各泳道选手一下水就进入冲刺模式,竞争激烈。最终,华栋栋用时26秒11第二个触壁。这一成绩,比上一届东京残奥会上26秒18夺得亚军的成绩“更进一步”。
众所周知,作为世界顶尖的短距离游泳选手,成绩哪怕提升0.01秒(作为参照,人类单次眨眼用时为0.2-0.4秒)都非常困难。除了刻苦的训练,还需要对技术和习惯进行调整。然而,投入极大的努力,改变的可能只是一个极小的变量。多个极小变量叠加,才可能带来0.01秒的进步。
梦想在中塘河扬帆
1999年,华栋栋出生于海曙区石碶街道栎社村的一户残疾人贫困家庭,一出生的他便患有先天性视力障碍,只能感受到3至4米内的微弱光感。父亲华伟定也患有视力障碍,但为了儿子,他还是倾其所有,带着儿子到杭州、上海等地求医,可还是治不好,只能接受这一现实。
华伟定不希望儿子永远在黑暗中生活。自华栋栋出生后,他便思考着儿子长大后该如何谋生。“他希望栋栋有一项靠得住的技能,于是,开始培养对游泳的兴趣和技能。”华栋栋的舅舅汤嘉军回忆,门前有条贯穿海曙的中塘河,华栋栋就在这条河里学游泳。梦想,在这里扬帆。
那时,8岁的华栋栋还在读小学,每天不是在读书,就是在河里游泳。为了练好体能,华伟定又把华栋栋带到了村委会大楼,在那里的楼梯上练习蛙跳,增加肺活量。2009年,在宁波市残联的推荐下,10岁的华栋栋拜师我市知名游泳教练汤能能,开始系统性地学习游泳。
“最能吃苦的运动员之一”
“他的天赋不是最好的,却是最能吃苦的运动员之一。”在汤能能看来,华栋栋不是天赋型选手,他所有的成绩都是“拼”出来的。由于视力障碍,出发、转身、触壁等一系列技术动作都会遇到问题。比如,有时游着游着就撞上隔壁运动员,又或是到达终点却不自知而一头撞壁。
“掌握方向和控制速度是视障运动员最大的挑战。方向稍有偏差就会影响速度,每秒几个动作,50米划水几次,打腿几下都必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汤能能表示,华栋栋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其15年日复一日接受专业训练的结果,“一点点抠细节、练动作,只为让差距步步缩小。”
每天,华伟定骑着三轮车把华栋栋送到公交站,然后父子俩乘坐一个小时的公交车到达训练点。“他爸爸那时候把送他到游泳馆练习游泳,再去接他回来。”在汤嘉军的记忆中,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他们父子两人雷打不动地坐6路公交车去游泳馆,从不请假,风雨无阻。
2013年,华栋栋进入浙江省残疾人游泳队。也是在这一年,华伟定因病去世。2015年9月,华栋栋在全国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中获得2金2银。2019年10月,他在英国世界残奥游泳锦标赛上收获1金2铜,站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3年前的东京残奥会,他收获了1银1铜。
对于华栋栋来说,如果有遗憾,那便是挚爱着他的父亲,没来得及看到儿子今日的成绩。可是,他通过十余年如一日的拼搏,实现了父亲期待他掌握一项“技能”的愿望——这个最初的“梦想”,多年来不断放大,逐步兑现,助推他在残奥赛场上劈波斩浪,为国争光。
记者 马涛 通讯员 王姣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