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上午,2024年宁波“文艺大师开课了”第四场活动在宁波图书馆福庆馆举行。2个小时里,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围绕《书法的“艺术”定位——历史·美学·美育/创作实践》展开分享。
从甲骨篆隶、魏晋风骨到大唐气象,陈振濂结合名碑名帖,妙语连珠。
诗意讲述书法史
陈振濂从事书法教育40多年,他始终认为学书法不是学技术,而是学文化。
“对五千年中国汉字发展史认知有多深,跟你写字到达什么样的深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学习这些从来不是多此一举”。陈振濂将中国书法美的呈现,分为以功用为主的文字书写时代、以美引领书写的书法时代和创造艺术时代三个阶段。
他将古希腊的克里特文字、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与中国的甲骨文放在一起同台“竞争”,指出早期甲骨文创造者的伟大。
他将西周大盂鼎的铭文拓片视作金文的经典范本,认为其“骨肉亭匀”,对先民创造美的智慧顶礼膜拜。
他也将战国的青川木牍和西汉居延汉简连起来看,从“每个字都是竖着的”到“后来变成横的”,书法嬗变的源流清晰可见,“既跟书写材料有关,也跟审美的变化有关”。
而当放置于纸绢,中国书法史开始高歌猛进。
要规矩还是要个性?
在讲座中,陈振濂不断提示听众,究竟是规规矩矩的字好,还是充满个性的好?
王珣的《伯远帖》没有一个笔画端正整齐,却造就了魏晋的风度,“书法也是他们为人处世的表现”;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可能也很难在书法课堂获得喝彩,它灵活多姿,刚劲又妩媚,“不走寻常路”;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中间有很多空隙,是书家有意而为之;颜真卿的《刘中使帖》铁画银钩,如“钢筋铁骨”,竖笔极快,风流潇洒。
“颜真卿的勾线笔力千钧,有直的、斜的,也有异形的,呈现出墨迹枯竭时的不同表现,让人看到书法的多样、丰富和全面。反观颜真卿《多宝塔碑》,便是唐代的“规范字”,典型的馆阁体;他的《李玄靖碑》则又有不同……”
许多少年儿童习字都会从颜真卿练起,但陈振濂告诉大家,颜真卿有很强的多面性。如此,才会让书法成为真正的“艺术”。
进入展厅是“致命”的转变
到近代以后,随着甲骨文的发现,大批汉简的出土,书法艺术的发展又迎来一次突破。
在当下,书法艺术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展厅文化”。
“书法走出书斋,进入展厅是被逼的。如果说过去的书法像广场舞,那么展厅文化就是奥运会,谁能留住观众的脚步谁就是赢家。”陈振濂旗帜鲜明地表示,“这种转变是致命的,迫使我们不仅要学习经典,赢得技法的突破,更要创新创造,书写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
他将书法创作分为九个层次:写端正、正确的毛笔字;写自行其是的毛笔字;写依傍名碑法帖有来历的毛笔字;写活用经典渐有个性的毛笔字;写有创作意识和作品完整度的毛笔字;创作“技法语汇”独特有辨识度的书法;创作“形式塑造”有视觉观赏新意的书法;创作“主题与文字题材”具有标示时代、历史涵义的书法;创作完成“是书法,又是未曾见过的书法”的新时代书法代表作。记者 顾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