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出梅后,气温上升很快,急诊室中暑的患者和去年相比有明显增加。”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方桥院区急诊内科王旭光医生告诉记者,连日来,一个白天往往要接诊近20名中暑患者,占到急诊科就诊人数的十分之一左右。
据了解,近期的中暑患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劳力型中暑,患者以户外或高温车间里从事高强度作业的青壮年为主;一类是经典型中暑,以没有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的老年人居多。
64岁阿姨晕在半山,体温高达39℃
奉化64岁的徐阿姨自认为身体底子挺好,经常会到附近的山上劳作,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顺手干些农活。最近天气炎热,子女都劝她不要上山了。徐阿姨想着,自己经常上山,上午8点左右气温比中午也低,还是上山了。“我早上走到半山,就眼前一黑,晕过去了。毛估估5分钟左右再醒来,用最后的力气给儿子打电话。”徐阿姨回忆,闻讯而来的儿子把她背下了山,随即将其送到方桥院区的急诊室。
王旭光介绍,徐阿姨是典型的劳力型中暑。到医院时,体温高达39℃。幸运的是,还没有到热射病的程度,没有出现脏器功能衰竭。
冰袋外敷降温,输了两袋500毫升的盐水……3个小时后,徐阿姨的体温终于慢慢回落。她说,以后夏天再也不敢上山了。
据介绍,徐阿姨已经很幸运,她醒来后马上联系家人,送医及时。如果发展到热射病,救治难度大,死亡率高,后果不堪设想。
70岁老伯热晕在家,送医时全身颤抖
近日,70岁的朱老伯被子女发现晕倒在家中,送救护车送到急诊室后,朱师傅反应偏差,全身止不住颤抖,体温超过了39℃。在一系列降温、补液等措施后,朱师傅转危为安。他心有余悸地和家人“承诺”:“以后夏天一定开空调。”
原来,朱师傅想着,自己一个人在家,开空调浪费钱,就特地不开空调了。结果,午饭后,就在家中晕倒了。
当天,另一位本有癫痫史的老人也因中暑被送到该院急诊。老人事后告诉医生,家里空调坏了两天,没有约到修理的师傅,又不想麻烦子女,只能勉强用一台风扇凑合。结果,在家中中暑。
由于送医及时,救治得当,两位老人当天都脱离了危险。
中暑后应尽早脱离高温环境
据介绍,去年夏天,宁波高温天相对不多,而且梅雨季结束后,气温上升相对平缓,因此,中暑的患者相对少一些。相比,今年梅雨季结束后,气温上升快,中暑患者比去年同期有明显增多。
该院急诊科主任贺鹤群介绍,临床上把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这3类。目前,急诊患者中以轻症中暑居多。重症中暑中最严重的为热射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伴有多脏器功能衰竭。采访当天,方桥院区有3名热射病患者在接受住院治疗。
贺鹤群提醒,高温天,预防中暑非常重要。她从衣食住行4个方面做了具体介绍。
高温天穿衣优选浅色、天然材质、吸汗透气性好的衣服;饮食宜清淡,尤其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如果出汗多的话,在补水的同时,还要注意补充电解质,可以补充淡盐水、糖盐水等;出行尽量避开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尤其是每天12:00-14:00。尽量选择有空调的交通工具,尽量减少骑电瓶车、自行车、步行等。
住的方面,居家和工作环境都要有相应的防暑降温设备。尤其是老年人,不要因为节约而不开空调,很可能因小失大。部分老人体质较弱,对外界气温不太敏感,可能高温天也不觉得非常热,容易忽视防暑降温工作,更容易中暑。因此,子女要多关心老人的身体状况和居住环境。如果工作环境中没法开空调的话,可以通过冰块、风扇等来降温,增加换班频次等减少高温对人体的影响。
如果发现有轻症中暑症状,最重要的是尽早脱离高温环境,比如尽快转到阴凉处或空调间,用凉水擦拭身体;其次,要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以喝一些淡盐水。随后可以服用解暑药。
如有体温短时间内明显升高,头晕乏力等明显症状,应及时就医。从临床看,如果发展到重症中暑,往往救治难度大,预后差。
记者 王颖 通讯员 庞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