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提出者如何看宁波?

李希霍芬在19世纪对中国进行7次考察 曾两次到宁波,足迹遍及城乡

1932年左右的宁波城旧影。

李希霍芬(1833-1905)

五卷本《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

约翰·汤姆逊1872年拍摄的宁波福建会馆,出自《中国与中国人影像》。

李希霍芬,一个在地理和地质学领域如雷贯耳的名字。

身为德国著名旅行家,他在1868年至1872年间,先后对中国展开7次考察,足迹遍及当时18个行省中的13个。

回到德国,他撰写了五卷本巨著《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在1877年出版的第一卷中,他首创“丝绸之路”一词,后来被不断引用。

李希霍芬一生出版了近200部著作,对中国的研究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前无古人。宁波人、也是近代中国地质学创始人翁文灏称他是“最先明了中国地文之伟大科学家”。

1868年11月和1871年6月,李希霍芬两次来到宁波。他对宁波的观察,完整记录在1907年由其学生整理出版的《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中。2016年,该书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从书中我们得知,150多年前,这位德国学者在宁波城、东钱湖、鄞江桥、雪窦山等地都曾留下足迹。他眼中的宁波富有而安逸,拥有“古老而和谐的文化遗产”。

1

宁波城、东钱湖与鄞江镇

李希霍芬首次抵达宁波是在1868年11月13日,至11月19日离开,停留了7天时间。来到宁波之前,李希霍芬已经到访中国上海、天津、北京、山东多地,原计划沿着长江往内陆走,后在朋友的建议下取道宁波。

11月12日,他从上海启程,次日进入镇海口。“景色非常美丽,经过一些山形岛屿后就到了被山峰环绕的入口。”李希霍芬在日记中写,“这里的田地和居民住的地方看起来有点像日本的内海。山峰缓慢地向后退去,山之间是平地,河边有很多庄稼地,也有很多房屋。这里的房子都是用黑色的砖建造的,看起来漂亮又结实,不时地会出现一些庙宇。”很像对招宝山一带的描写。

当天下午,他在宁波城中散步,形容说“宁波是除广州以外,我见过的最富有最安逸的中国城市了,主要街道上遍布商铺,那些写着金字的招牌看起来像画儿一样”;他注意到了灵桥,“和城里一样热闹的还有周边的地方,尤其是东边,一座千年古桥将这里和对面的河岸连接起来”;他看到了铸铁场,那里有“像艺术品一样完美的铸造刻字大铁钟的模子”;也逛了福建会馆,“大殿里的石头柱子雕刻精美,应该说是我在中国见过最美的”。

陪伴李希霍芬的,是1844年6月即到达宁波,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的美国传教士麦嘉缔McCartee,李希霍芬调侃这位朋友,“在当地人里颇有名气”。

接下来的几天,李希霍芬选择坐船在周边游荡,宁波的自然美景让他不断想起日本。“干净的街道、房屋的建筑风格、掩映在树林中的庙宇、山崖边绝妙的安葬之处、友善的老百姓和那些显然是经过辛勤灌溉的农田,都让人感觉这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日本”。他赞美说,“宁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很多庙宇,它们多和在日本一样建在非常浪漫的地方,在别的地方我还从来没见过如此古老而和谐的文化遗产。”

他还坐船去了东钱湖,在湖面上绕了一个大圈,说湖边“土质肥沃,一片片绿地格外

引人注目,人们紧挨着湖居住,村子密密麻麻,间或可见几座庙宇,在草地上吃草的牛儿会偶尔抬头看看”;他也去了鄞江桥,在那里,李希霍芬遇到了他的德意志同胞,曾担任华美医院院长的白保罗Stephen Paul Barchet。当时白保罗已经在鄞江镇住了3年。

风光秀美的鄞江镇让李希霍芬心旷神怡,“这里就如同一个花园,除了稻子、蔬菜、红薯以外,到处种着棉花和茶叶。村庄散落在画卷一般的风景里,偶尔可见几座大的建筑和庙宇”。

作为地质学家,李希霍芬还注意到,这一带的山体都是红色的砂岩。“这不由让人想起图林根森林和一些德国中部地带,比如瓦尔登堡和西里西亚的风景。那里同样有这种漂亮的地貌和绿色的植被,只是没有竹子。”

2024-07-31 李希霍芬在19世纪对中国进行7次考察 曾两次到宁波,足迹遍及城乡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66615.html 1 3 “丝绸之路”提出者如何看宁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