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12月份就要退休了,不过还得继续找事情做,不然这些孩子怎么办?”潘冰峰看了眼手里的助学名单,再抬头时,眼神坚定。名单里罗列着40个学生的基本信息,年龄最小的9岁,最大的21岁,大多来自四川省凉山州。
2020年4月至今,潘冰峰结对的学生从1名“壮大”到了40名,通过参与“组团助学”的公益模式,他平均每月要支出约2000元。
“潘师傅,有爱心,又热心!”7月24日采访当天,北仑区大碶街道太白社区党委书记柯洁在旁说,这位在跑楼行动中挖到的“宝藏”居民,让大家都很佩服。
2020年结对1人,2021年结对2人
2022年结对20人……
潘冰峰出生于湖北,1984年来到北仑,成为一家企业的高压安装检修电工,在这座城市一呆就是40年。拥有一副热心肠的他,平日里见不得他人苦,好几次在路上遇到乞讨者,他会将对方带到快餐店,一句“随便吃”,温暖人心。
助学是从2020年开始的。当时朋友圈有人发了一条助学信息,大意是寻找爱心人士帮扶贫困学子。他看到后,与对方取得联系,并加入了对方所在的公益组织。“我们是组队助学,每10个人为一组,资助一个学生,大家每月定期给学生的老师或家长汇款,以保证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
由于是以团队形式开展公益,助学金分摊到每一位爱心人士的头上,便不算多。资助小学生,每人每月30元,中学生及以上的,每人每月50元。但其实,给予的并不止这些。逢年过节,潘学峰会给每个结对学生发200元红包,“六一”儿童节会给品学兼优的学生寄礼物……
2020年结对1人,2021年结对2人,2022年结对20人……助学名单里,潘冰峰逐年增加结对学生数量。问及2022年为何一下子结对这么多人时,他憨憨一笑:“可能那一年多赚了点钱吧!”
“把书读好,以后反哺家庭,这就够了。”
“谢谢潘叔,书我收到啦!”就在前几天,远在宁夏的马芳收到了潘冰峰给她寄去的14本书。马芳今年21岁,就读于宁夏师范学院,潘冰峰与她结对已有一年。
马芳父母早逝,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她吃了许多苦。这两年放暑假,她都会到工厂里兼职拧螺丝,因为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时常要上医院,她也想赚点钱贴补家用。“除了每月定期的资助,我好几次想再帮帮她,都被她拒绝了。这个孩子很懂事,她总是说‘自己能克服。’”
结对的学生在校表现怎么样?家里还有没有其他困难?彼此联系的通道主要是手机微信,老师会不定期地将学生的近况发上来。点点滴滴,让每一个人格外关注。
小学四年级的毛俊杰长那么大,从未吃过糖果,潘冰峰与团队里的其他爱心人士不约而同地寄了糖果过去,还汇了一笔钱,委托班主任给孩子买些新衣服;15岁的白绅英每天弓着背,在40厘米高的小桌子上写作业,心疼她的潘冰峰吆喝大家一道给孩子寄了一张新课桌。
资助的学生越来越多,潘冰峰把钱也看得越来越“重”,花钱不自觉间就节制起来。“有时候人家喊我吃饭,我都不大想去。毕竟以后还要回请,吃一顿饭能资助好几个孩子呢。”
这份付出,不求回报。他只是觉得大山里的孩子要走出大山,唯有读书这条路。
“把书读好,以后反哺家庭,这就够了。”
记者 陈烨 实习生 孔楚涵
通讯员 孙淑婷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