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会舞狮中的“坐头”,他苦练了整整一周;为走好越剧台步,她在家中挥汗如雨;为传承宁波评话,她凭借一口地道的方言,区别同龄人,走上“小众赛道”……
7月19日下午,2024年宁波市暑期未成年人“读经典 润童心”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3位以自身实践传承“非遗”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的宁波少年被隆重推出。
1
永不放弃的“少年狮王”
今年14岁的宁海“少年狮王”张镇浩,从4年前开始练习舞狮,以一身正气将狮头舞得虎虎生风,曾被华春莹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点赞,获评“浙江省新时代好少年”。
每次听到台下的掌声,张镇浩都觉得,平时的练习与付出是值得的。
2022年被华春莹点赞,是这位“雄狮少年”的高光时刻。但这背后,不知流过多少汗水。
“我是小学时被教练挑中来练舞狮的。”还记得刚加入舞狮队时,张镇浩在队伍里年纪最小、最瘦弱,也是公认的“小哭包”。但他从来没有一刻想要放弃,磕了碰了,照练不误,摔伤膝盖,依然坚持上台。
半蹲、挺直腰板、双手平举,跑步、扎马步、做俯卧撑,练习舞狮是枯燥的,考验的不仅是动作技巧,更是体能和意志。让教练童攀峰深感欣慰的是,张镇浩特别认真、能吃苦,很好地诠释了舞狮运动“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
如今,舞龙舞狮是宁海前童古镇最“拿得出手”的表演项目,每年古镇元宵行会,舞龙舞狮队都为鼓亭抬阁队打头阵。张镇浩举着十几斤重的狮头,在队伍的前头完成各种难度动作,是名副其实的“少年狮王”。下半年即将就读初三的他希望,“把我的经验传给师弟师妹,让大家都能体会到这一运动的乐趣”。
在张镇浩这个“个案”的背后,还有一群人。作为舞龙舞狮国家级教练员、裁判员,童攀峰在宁海中小学校推广舞龙舞狮已有十余年。他为宁海县前童镇中心小学编了一套“少年醒狮操”,供全校800多位师生日常练习。
校园里,平时参加训练的学生也有三四十人,最后挑10人,参加全国性的赛事。7月21日,宁海县一群小学生即将出发安徽,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舞龙舞狮锦标赛,跟来自广东的队伍同台竞争,“上一届我们拿了全国第二名”——这也是童攀峰很骄傲的一点,宁海少年舞狮队,已实实在在做到“浙江第一、全国出名”。
2
天赋型选手摘得全国越剧“小梅花”
今年13岁的“越剧小梅花”朱晨蕾,学越剧仅三年,便一路过关斩将,拿遍了市级、省级乃至全国奖项,摘得第27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全国小梅花称号。
可朱晨蕾却说,学越剧是一次无心插柳。
“当时有其他几个孩子想学越剧,我家娃是‘凑人头’去的。”朱晨蕾妈妈姜益玲实话实说,朱晨蕾因为这次“凑人头”与越剧结了缘。
2021年冬天,朱晨蕾跟着老师张小君入门,学了“贾宝玉”的唱段,刚上了4节课,就大胆报名去杭州参赛,虽然那次比赛很快被“刷下”,她依然很开心。
开心,是朱晨蕾持续学越剧很重要的原因。“我喜欢越剧的声腔和动作,特别柔美好看。”朱晨蕾说,她喜欢徐派的“硬气”“高亢”,跟台下作为小女生的她很有反差感。
在宁歌少儿艺术培训学校,朱晨蕾师从唱腔老师徐新娟、身训老师裴云雁,顾问张小君也时常指点。学戏很累,特别是小生,平时需要穿着8厘米高的厚底靴子在家里练台步,朱晨蕾也喊苦。在妈妈姜益玲看来,“这可能就是一种缘分,只要她一穿上戏服,精神头就来了,很神奇。”
看着女儿在台上“闪闪发光”,姜益玲惊喜也欣慰,从市赛、省赛到全国性的大赛,朱晨蕾一路都走得很顺利。2022年的第九届青少年中华才艺“未来之星”、2023年的第八届“浙江少儿戏曲小金桂荟萃”金奖、同年第27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全国小梅花称号……朱晨蕾走到了比家人设想更远的地方。
越剧的舞台也成为了她展现自我、释放情感的场所,每一次演出都让这位宁波少年更加自信和从容。传统戏曲所传递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也不断影响浸润着这位少年,愈加沉醉其中。
3
传承宁波评话的“小娘姐”
11岁的“评话小娘姐”屠诗婕,刚刚拿下第八届“宁波帮”故事大赛的一等奖,她的表演《卢仁堂里的一碗参汤》用一块醒木、一把折扇、一张绢帕将宁波药商的故事讲得惟妙惟肖。
屠诗婕是一位善于表达、内心开朗的少年。外公、外婆、妈妈都是宁波人,从小在家中既讲宁波话也讲普通话。
2017年,3岁零8个月的她第一次登上舞台,参加宁波市首届朗读大赛,朗诵了一首儿歌《妈妈是棵大树》,参赛年龄最小的她被评为“最美朗读者”之一。
与宁波话结缘则是参加宁波电视台组织的第三届宁波话少儿语言艺术大赛,她上台念了宁波童谣串烧。屠诗婕声音清脆明亮,很具标识性。2020年,她参与宁波城市广告宣传片录制,用宁波话念了一句“阿拉宁波欢迎你”,后来,该宣传片在央广中国之声、CCTV频道及宁波电视台插播,让她在亲友间“小火”了一把。
接触宁波评话则是在2023年的暑假。她在参加一场比赛时,用宁波话讲故事,被江北曲艺家协会的陈一卿看中。陈一卿把她的稿子改成了评话,并推荐她参加非遗曲艺类比赛,极受欢迎。
在陈一卿的推荐下,屠诗婕开始听宁波评话前辈张少策的段子。妈妈柴雅儿形容她“半个多小时,一动不动,听得津津有味”。其实是“似懂非懂”,屠诗婕说,更多时候是宁波语言的韵律、节奏令她着迷。
如今,《卢仁堂里的一碗参汤》也成了屠诗婕的“代表作”。六七分钟的表演里,她一人分饰多角,讲述了一个“脚踏路中央,不怕路反向”的故事,宁波药商的纯善、伙计的懵懂质朴被她演绎得引人入胜。
这位11岁的“小娘姐”热爱舞台也享受舞台,属于她的天地很大很广。记者 顾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