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选择沉默和隐忍!

如何远离尿频、尿急? 专家支招化解“社交癌症”

何建华主任医师(左)直播中。

一咳嗽或大笑就漏尿,外出旅游因尿频、尿急到处找厕所,跳广场舞时私处有异物脱出,一连好几天都拉不出大便……这些尴尬瞬间,是很多盆底疾病患者说不出口的痛。由于症状的私密性,盆底相关疾病常被称为“社交癌症”,很多患者都对其选择沉默和隐忍,在这样的背景下,让广大民众正确认识盆底疾病就显得格外重要。盆底有哪些功能?哪些因素会影响盆底功能?哪些人易患盆底疾病?如何防治盆底疾病……针对这些问题,7月12日下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盆底康复科负责人何建华主任医师来到《宁一健康说》栏目,为大家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盆底健康相关知识。

分娩、咳嗽、肥胖等均可影响盆底功能

盆底,即骨盆的底部,由盆底肌和筋膜构成。其中,盆底肌主要起到支撑盆腔和腹腔器官的功能,并与性功能、排尿功能等密切相关。

何建华介绍,分娩、慢性咳嗽、肥胖、年龄增长(肌肉老化)等因素,都可能给盆底功能带来影响,比如分娩往往就会损伤盆底肌,而肥胖也会造成盆底肌松弛,影响盆底功能。

盆底功能受损后可引发排尿、排便、性功能等方面的问题,出现尿频、尿急、尿失禁、夜尿增多、便秘、大便失禁、子宫脱垂、盆腔疼痛、性功能障碍等症状。其中,排尿问题是最让患者不堪其扰的问题之一。

“我遇到过一位40岁的女性患者,生完二胎后开始出现尿频、尿急,每天排尿20多次,但每次尿量都很少,上班时老往厕所跑,领导觉得她在偷懒,她自己也不好意思解释,最后干脆辞职了;还有一位外地来宁波工作的患者,也有尿频尿急,一直不愿回老家,因为回老家要坐长途车,上高速后,如果超过一小时还没到下一个服务区,他就会受不了。”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不知道怎么样才算是尿频、尿急,何建华解释:尿急即患者一有尿意就迫不及待想排出,难以控制,有些人尿急严重时,哪怕厕所很近都难以走到;尿频则有一个大概的数字,即24小时内小便次数大于等于8次、夜尿大于等于2次。

“出现尿频、尿急后,最好尽快就医,明确到底是器质性的问题,还是非器质性的问题。越早诊断,越早治疗,效果往往就越好。”何建华说。

从儿童到老人都可能遇上盆底问题

据了解,盆底问题几乎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从十岁上下的儿童到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患盆底疾病的病例都不少见。

何建华表示,以前盆底疾病主要困扰的是中老年人,但近年来该疾病也呈现出了年轻化趋势,“现在的年轻人中,因为憋尿、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等导致尿频尿急的案例数不胜数,甚至十几岁的孩子出现尿频、尿失禁的情况也比较多见了。”

今年4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盆底康复科开出了尿频、尿失禁的专病门诊。该门诊开出来后,患者人数与日俱增,甚至到了经常要加号的程度。“在我们的尿频、尿失禁专病门诊中,年轻人能占到一半以上。因为尿频、尿失禁等盆底疾病也属于身心疾病的一种,现在年轻人学习压力、工作压力、生活压力都很大,更易引发这类疾病。”

除了尿急、尿频、尿失禁,何建华还特别强调要重视便秘问题。“很多人对便秘的认识还不准确。不是说拉得少比如隔三四天才拉一次才是便秘,有些人天天拉但拉得很吃力,或者拉出的大便异常粗大,也可能是便秘。”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何建华发现确实有很多患者对盆底疾病知之甚少或讳莫如深,他表示,他们开设专病门诊,正是为了让广大患者能找对地方看盆底相关疾病,并帮助大家端正和加深对盆底疾病的认识。

“盆底疾病对患者身心的危害都非常大。我记得有一位七十几岁的老人,他说自己因为尿频每天晚上只能睡两个小时,每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就要起来上厕所,实在太痛苦,觉得活着都没什么意思了。”

盆底相关疾病可防可治

对于盆底相关疾病,何建华表示它们都是可防可治的。

从治疗来说,盆底疾病通常可以通过行为治疗(比如膀胱训练和盆底肌训练)、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治疗方法来化解。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患者要勇于迈出就医的第一步,并建立充足的信心和良好的依从性,千万不要一味隐忍,以免小病酿成大病。

从预防来说,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良好的喝水习惯和排尿习惯,有些人因为怕上厕所,一天只喝很少的水,还有些人喜欢憋小便、大便,这些不良习惯都要及时改掉。其次,要积极控制体重。此外,要加强锻炼,包括可以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坚持做盆底肌训练(缩肛运动)。

“但是这些训练也不要盲目做。比如我们在门诊中就发现,自己做缩肛运动的患者中,80%都做错了。有一个大学生,在网上看到缩肛运动有很多好处,于是每天自己训练,结果练得只要一排便肛门就非常痛。所以,建议这些训练还是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何建华提醒。记者 吴正彬

2024-07-15 如何远离尿频、尿急? 专家支招化解“社交癌症”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63986.html 1 3 别选择沉默和隐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