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三江月

走进上街

进士第后堂

穿村而过的乾坑溪

江房正屋及天井

□任瑞光 文/摄

三十多年前,我们全家曾居住在当时的横溪区校,刚好与上街王家隔河而居。同事告诉我,王家远近闻名,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管江杜家谷,横溪王家屋”,听后,就有了想去一探究竟的冲动。星期天,我特地走进了王家弄,第一次见识了青砖黛瓦马头墙,从石库门往里张望,幽深莫测。心想,何时才能堂堂正正跨进石门槛,一睹王家大屋的真容?

直到今年仲春,我才有幸走进了上街。

上街村村名由来已久,历史上横溪镇南北向有两条街,东边一条叫老街,西边一条叫直街,直街中间有座花石桥,桥北叫中街,桥南叫上街,当地人也叫上街头。久而久之,村以街名,上街村也就叫开了。

上街历史悠久。据《横溪王氏宗谱》记载,王氏先祖系汉代郡守王泽之后,世居山西太原。北宋末年,金兵进犯中原,王泽后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避难逃到上街,繁衍生息。明末,社会动乱,先有李自成农民起义,后有清兵入关,王氏一族由盛转衰。直到清康熙年间,社会逐渐安定,王氏宗族重又兴旺发达起来,于是,始奉壁公(明代万历年间人)为始祖,并重修王氏宗谱。

两百年后的乾隆年间,王氏六世祖士球公(安房)高中进士后,在当典弄南乾坑溪东首建,其子朝议大夫王天奇(圣房)、奉直大夫王天木(贤房)扩建而成的宅邸,人称“进士第”。在族人中又称“安房大厅”、“王家大厅”。

与此同时,士球公的大哥士瑚公(均房)、二哥士琏公(和房),也在当典弄一带兴建宅第。以后,王氏后人又在进士第附近及南面不断续建,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建筑群。

由于进士第和周边宅第在建筑格局、用料大小和做工的考究诸方面均超过均房和和房,所以后人把它们称为新王家,把均房、和房及和房北面的仑房称为老王家。未过几年,王氏后人又重建王氏宗祠伦叙堂(上祠堂)、珠树堂(下祠堂),以及寒岩草堂,连同新老王家18房,统称王家大屋。

王家大屋共有清、民国建筑300多间,大多宅邸以中轴线为中心,前后左右对称布局,四合院,上下两层。

王家大屋全部用青砖黛瓦,外墙墙基一律用四五块长条石打底,高四五尺,上砌砖块,既牢固又能防水,墙嵌镂空的石窗,砌三级或五级马头墙。室内是清一色的福建松木或杉木,花格门窗,青石板天井,宅第与宅第之间或用楼梯弄相连,或有曲折狭窄的石板巷道互通,骨肉亲近在建筑上得到充分体现。

2015年12月,上街被宁波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

进士第是王家大屋中的标志性建筑。它的建筑格局与众不同,不是四合院式,而是把主要建筑放在中轴线上,宅邸坐北朝南,三进两厢组成。依次为大厅、中堂和后堂,每进三间,各有小天井。纵深60米,宽20多米,整个邸宅显得阔大幽深。

进入门楼,就是前天井。东西两面是照壁,有壁画,可惜年久已难辨认。第一进是安房,是族人举行福禄寿喜事的地方。杉木立柱,画栋雕梁,间与间之间由大隐门阻隔。每当族人举行喜庆典礼时,只要脱卸隐门拼装成戏台,三间成一个大间了。厅内高悬着“诗礼传家”等黑底金字木匾,正中靠墙放八仙桌,墙上有牡丹图,两边挂“华堂来紫气,乔木倚青云”对联,壁上还贴有族人得功名、立军功的褒奖状。中堂是圣房,是族人举办丧事的灵堂,内供历代先人牌位。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隔着高高的照壁和马头墙。与照壁平行的两边厢房屋檐下各有一道石库门。这样设计有两个作用:一是关上两扇石库门,外面两进成了族人举行婚丧喜事和议事的地方,为外宅,里面(即后堂和两边贤房、德房)就是眷族生活和起居的内宅了。二是因为宅第内大多使用木材,万一发生火灾,照望与两道门就成了天然的隔火墙。果然,七十几年前的一场大火,把大厅、中堂、连同大厅东厢房焚烧殆尽,却保住了第三进后堂及两边厢房。

从后堂的东北角穿过楼梯弄,就是文房,从文房中间弄堂向北走,是武房。都是四合院,正房六间一楼梯弄,东西是三级马头墙。

从进入进士第门楼,一直走到武房,才算走完了这个较大的建筑群。总之,无论你走到哪里,处处都表现出王氏家族的气派和荣耀。

这时,陪同人员自豪地告诉我,自乾隆至光绪年间,仅安房一族就涌现出了一名进士、23名国学生、18名郎官、7名大夫级官员。近代又走出了一个科学大伽——中国科学院院士、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工程常务副总设计师、卫星发射总指挥王建宇。此外,上街王氏在近代和现代也是人才辈出。听后我惊叹不已,一个只有三百来户的小村,不但有如此多的历史遗存,还有如此多的名人乡贤,真是钟灵毓秀之地。

江房在王家大屋中名不见经传,连当地好多村民也不知其所在。但江房的主人王兴邦先生在当地,特别是在知识界是无人不知、尊为先贤的。

在张小奇老人陪同下,走过弯弯绕绕的石板弄,我来到了江房。东边正中是天井,三间正屋(堂前)坐西朝东,六间两弄南北厢房。房子已经油漆剥落,年久失修,堂前两边厢房光线阴暗。兴邦先生兄弟三户人家以前就居住在这两边厢房中。

王兴邦(1904-1951)是江房王詠沧长子。1931年8月至1934年7月,当正始中学附设于宁波高级工科中学(简称宁工)时,先生任主任,并襄理校务。1934年8月,“正始”独立后,被选为校董。1937年七七事变后,兴邦先生倡议迁校横溪。1947年,为建校舍,他以家族名义捐良田30亩,翌年又多次赴沪募款,得旧币四亿多(折稻谷15万斤),并捐上自己全年薪谷一万斤,建成“始一所”。为了正始,兴邦先生年年捐资,数目为全校之首……

天高云淡,风和日丽。当我离开上街时,又一次回眸眼前这一批高大雄伟的王家大屋,心情仍难平静。我深知,上街不仅仅只有这些古建筑,还有不少像南山书院、伦叙堂、珠树堂一样的古遗址,甚至还有如圣旨碑文、《修竹山堂记》等文献。这些深藏着千年历史的厚重文脉,静待我们去探究、疏理,去保护并发扬光大。

2024-07-15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63981.html 1 3 走进上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