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滩 连接宁波与上海,与世界

三江汇聚,形成巨形“Y”的宁波三江口。 通讯员 沈颖俊 摄

通商银行宁波分行旧址。通讯员 沈国峰 摄

如今人来人往的宁波老外滩。通讯员 张永元 摄

“外滩”这个名字,最早就是“老外”取的,但不是给上海,而是给宁波——这个被“老外”惦记了多年的城市。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浙海关在这里设立。16年后,英国东印度公司要求宁波开埠,之后英国人不断尝试来宁波贸易,直到鸦片战争爆发。

外国人纷至沓来,对姚江、奉化江、甬江三江汇聚形成的巨形“Y”留下深刻印象,将此地称为“Y-town”,音译过来就是“外滩”。

三江汇聚的地方,也是中国大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一代代宁波人从这里东出大洋,西联江淮,转运南北。“五口通商”后,宁波人的第一站往往是上海。

后来的上海黄浦滩被称为“外滩”时,很多人认为,这是宁波人从家乡“移植”过去的,所以家乡的那个,被称为“老外滩”。

两个外滩,连接了两座城。

出发

宁波老外滩,曾是许多人的出发地,也是命运转折点。

如今,百年码头的聚散离合皆成过往,甬沪轮船的汽笛声都留在了昨天。但沉默的建筑,一定还记得那些闯荡世界的雄心壮志和白手起家的朴素梦想。

镇海庄市的农家少年叶澄衷从这里出发时,是孤注一掷的。他童年丧父,家里只剩8亩田,母亲日耕夜织,艰难持家,养活5个孩子。9岁读书的叶澄衷只得早早辍学,11岁去邻家油坊当学徒,收入微薄,三年后又因不堪羞辱愤而离开。

当时有人问他,要不要去上海?他知道这是自己唯一的出路,但更清楚家里拿不出去上海的盘缠。所幸母亲有远见,便指着田里的青苗作抵押,“得钱两千,始克至沪”。

那时距宁波开埠不过10来年,外国人陆续在老外滩设立领事馆、修建住宅区与商务区。少年叶澄衷从老外滩出发,一旁象征着外面大千世界的洋房或许影响过他,但当时背负全家希望离乡背井的他应该不会想到,自己的努力,会促成宁波最雄伟的建筑在这里拔地而起——那就是后来的中国通商银行宁波分行。

沪甬航线开通初期,运营者大多是外商。140海里的航程对于坐“统舱”的穷人来说极不友好。1881年,14岁的虞洽卿穿着母亲做的新鞋,忍受着外国人的恶劣态度挤进臭烘烘的“统舱”。下船时恰逢一场大雨,他干脆脱了鞋走进上海。多年后,他因此被称为“赤脚财神”。

因为年少时的不快经历,更因不满中国航运被列强打压,虞洽卿集资成立宁绍轮船公司,以比外国客轮便宜一半并承诺永不涨价的价格,向外资轮船公司公开“宣战”。当时,宁绍轮船公司发行的股票上还印有“爱国爱乡 挽回航权”8个字,唤醒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再加上“宁绍轮”服务周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客人,因此客流量大增,大大地打击了原本长期垄断沪甬航线的外国客轮。

为此,资本雄厚的英商太古公司和法华合资的东方公司联手,和宁绍轮船公司打起了价格战。所幸宁波人风雨同舟齐心协力,情愿多花钱也要坐“宁绍轮”,宁波商人更是相约,海运货物尽量交托宁绍轮船公司承运,最终两家外商航运公司被迫作出妥协。“宁绍斗太古,乘船不再苦”的民谣流传至今。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宁绍轮”成为宁波人去上海的首选。宁绍轮船公司旧址,还在今天的老外滩栉风沐雨。其所经历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目送着一代代宁波人远走高飞,从此长风千里,星辰万斗。

2024-07-10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62797.html 1 3 老外滩 连接宁波与上海,与世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