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的塘溪是一片英雄的土地……”7月1日一早,在塘溪镇中心小学党支部副书记周妙亚带领下,30余名师生来到沙氏故居和鄞州农村党史馆,现场沉浸式学习红色知识,感受先辈精神。
今年的“周妈妈”公益暑托班开始了,已经连续办了11年的这个公益班,从一个人到“全家总动员”,周妙亚一直在坚持。
女儿接过“接力棒”
“塘溪的人文底蕴非常深厚,这里诞生了著名的‘沙氏五兄弟’……”在现场,记者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周妙亚的女儿——华星辰。
9年前,华星辰初中毕业,当起了暑期班的志愿者,给妈妈搭把手。高中毕业考入师范专业后,她每个暑假都会结合自身特长,给暑托班的孩子们上课。
“我的妈妈总是很忙,每年暑假,很多弟弟妹妹会来我家。小时候,我委屈我的妈妈被大家分享。慢慢地,我明白了,那是春蚕的坚守,那是蜡烛的无私。”华星辰看在眼里,慢慢懂得了母亲的坚持。
如今,华星辰是镇安小学的一名老师,有了更丰富的教学经验,她成了托管班的主力。策划课程、联系公益团队、制定室外课程路线……华星辰“包揽”了暑期班几乎所有课程的相关事务。
“以前都是妈妈忙前忙后,我和爸爸搭把手,现在我也是一名老师了,我能做得更多了。”在华星辰的推动下,今年的暑托班给孩子们安排了丰富的课程和多彩的活动。
室内课程,安排了科学实验课、茶艺课和小郎中课等;室外课程,她将带孩子们去科学探索中心、博物馆,邀请退役军人为孩子们训练队列与军姿,还策划了两期“我陪孩子读经典”活动。此外,她还计划邀请城区10余对亲子家庭来塘溪,和当地孩子共同体验一天的农村生活。
看着女儿忙前忙后,周妙亚多了一份欣慰:“女儿接过了接力棒,我总算可以歇一歇了!”
孩子们拥有了更大的活动场地
开办公益暑托班,要从2013年的那个夏天说起。
2013年,周妙亚到赤堇小学任教时发现,这所高山上的小学仅有39名学生,基本上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她在家访中发现,家长忙于生计,平日里很多孩子没人照顾。特别是暑假,很多孩子只能待在家里看电视,甚至连饭都吃不上。
“这些孩子一个人在家太不安全了,我实在放心不下。”2014年6月,周老师的公益暑托班就这样开始了。
第一年公益暑托班,17个孩子参加,大多是周妙亚挨家挨户上门“找”来的。慢慢地,报名的孩子越来越多。每年暑假前,她通过班主任推荐及家访等方式,“录取”一群年龄相仿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少则十几个,多则二三十个。
周妙亚把自家一楼70多平方米的空间腾出来给孩子们,丈夫成了“后勤部长”,每天准备丰盛的餐食,午休后还有绿豆汤、西米露等甜品……一期暑托班下来,孩子们都改口叫“周妈妈”了。公益暑托班有阅读、写字、美术课、手工课等,她还带着孩子们去室外游玩、做义工、坐地铁游城市。一年又一年,这成了她和孩子们不变的约定。
2022年起,在塘溪镇党委支持下,暑托班搬到了塘溪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150平方米的空间,万册图书、学习长桌、投影设备等一应俱全,孩子们拥有了更大的活动场地和更纯粹的学习空间。
在文明实践所里,经常有志愿者来帮忙,给孩子们上课或辅导作业等。周妙亚的家则成了孩子们用餐、休息的地方。
爱心汇聚公益暑托班
活动现场,一直有几位志愿者老师忙碌着。他们负责开车接送孩子们,并提供水和水果等,做好服务保障。每年,塘溪镇中心小学的老师都会轮流当暑托班志愿者,免费为孩子们提供课程和照看服务。
11年来,这个暑托班汇聚了越来越多的爱心。自2014年周妙亚开办公益暑托班以来,宁波华茂彩虹基金会一直给予支持,为暑期班孩子提供一次外出实践经历,并提供资金保障。宁波(鄞州)社会组织创新园、雨露基金会、鄞州区三益社工等社会组织也积极提供支持。
前几年,来自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们成了小助教,轮流给暑托班的孩子上课。周妙亚还自掏腰包带孩子们畅游海洋世界、参观博物馆等。每年,塘溪镇团委积极对接高校、科协等提供志愿课程,社区党组织以及不少爱心人士也纷纷伸出援手,暑托班的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庞大。
微光汇聚,越来越多的力量参与公益暑托班。“只要孩子们愿意来,只要家长们有需要,我会坚持办下去!”周妙亚说。记者 薛曹盛
通讯员 陈立强 郑博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