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舟
今天的我们可以想象,170年前,造型独特、冒着浓烟的“宝顺轮”驶进帆樯林立的宁波港时,是怎样万众瞩目;得知其一举创造击沉和俘获68艘海盗船、生擒和杀死2000多海盗的惊人战果时,又是怎样大快人心。
据说当年还有一个小插曲,“宝顺轮”第一次出现在山东芝罘岛海面上时,船头和船尾各安放了一门锃亮的红衣大炮,滚滚浓烟让很多人惊恐一时,向官府报案。咸丰皇帝龙颜大怒,厉令查明是谁颁发给“宝顺轮”执照,并允许它开到海上的。后来知道原委后,朱批“知道了”三个字,便搁下不问。
因为缺少影像资料,我们不知道“宝顺轮”具体是什么样,只能根据同时代的轮船去猜测、还原。一如引进它的人,也没有留下一幅画像、一张照片,只言片语淹没在历史长河里。
经历了剿灭海盗的辉煌之后,“宝顺轮”渐渐淡出公众视野。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为阻挡法舰进入宁波,老去的“宝顺轮”被装满石块,停泊在镇海口,随时准备沉船封堵航道。这是它留给那个时代的最后一瞥,之后便消失在历史的海洋中。
半个多世纪后的抗日战争中,陈顺通的“太平轮”也接到了自沉封港、保卫宁波的使命。
“太平轮”是陈顺通最后的一艘船,抗战爆发前,陈顺通将公司旗下的两艘轮船租借给了日方。抗战爆发后,日方爽约,陈顺通手上实际可掌控的轮船只剩下了“源长轮”和“太平轮”两艘。1937年8月12日,“源长轮”和其他22艘商船、12艘舰艇、8艘趸船、185艘民用船只,一起作为军事防御工事自沉于江阴要塞。阻隔了日军沿江西上的企图,保护了长江下游的工矿企业和军政机关。
1938年初的一天,“太平轮”悄悄回到宁波,停靠在镇海码头。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当时镇海码头的轮船来来往往,只有庞大的“太平轮”始终停着。谁都知道,它是随时准备沉下去封港的。
在等待的煎熬中,陈顺通的母亲撒手人寰。陈顺通咬牙发誓,等到抗战胜利,再将母亲风光大葬。
1939年6月28日晚,没有了压舱物的“太平轮”启航,由于吃水太浅,有些摇摇晃晃。它慢慢地绕了一个圈,开到甬江口主航道上,船首徐徐指向南方,那是宁波的方向。
沉闷的爆炸声后,“太平轮”缓缓下沉。
消息传到上海,陈顺通看着母亲的遗像,红了眼。他对孩子说:“民族危难之际,作为中国人,首先要对得起国家。”
当时的报道记载:“在许多人的眷恋里,在许多人的悲叹里,在许多人的忿恨里,‘太平轮’终于沉下去了。”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时的上海中威轮船公司因无船经营,早已停办多年。
一艘船沉入海底,一面帆缓缓升起。
我们看到那一代“宁波帮”远去的背影——他们脊背直、胸襟大、目光远,低调务实,情深意重。无论世事动荡,他们是最沉稳的底色。
远航
老一辈“船王”远去的时候,新一代“船王”的故事才刚刚拉开大幕。
董浩云,16岁进入日商开办的国际运输会社做学徒,从小立志要当“郑和”。抗战胜利后,他设立了中国航运公司,先后购置了9艘船,总载重量激增至10万余吨,并开辟了远洋航线。
1947年9月,董浩云派“天龙号”由上海驶往法国,成为第一艘抵达法国的中国民营货船;同年,“通平号”首航美国旧金山。这两次成功的远航,完成了中国人驾驶商务船舶开拓远洋航运的创举,为中国航运史写下光辉一页。
到香港后,董浩云不断开拓海外市场,陆续订造了当时中国最大的货轮、亚洲最大的油轮、世界上最大载重吨位的船舶。他在日记中写道:“为世界航海史添上一页,为中国人争了多少光荣。眼见这巨人乘风破浪,能不喜极下泪?”
就在董浩云被《福布斯》称为“世界船王”的1970年,另一位“世界船王”包玉刚也开创了他的航运帝国,并一路稳扎稳打,于10多年后超过董浩云,跃居世界航运企业之冠。
1984年,邓小平发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伟大号召。阔别家乡40年后的包玉刚回到宁波,在祭祖、访问旧居等活动后,提出去北仑港看看的要求。在北仑港10万吨级码头,他连连称赞:“好港,名不虚传。”
包玉刚还预测:“北仑港是中国最有前途的港口,今后在亚洲和全世界也将有重要的地位,宁波有北仑港,阿拉宁波人就得福了。”
此后,他多次向各级领导建议,在北仑港搞“水水中转”,开辟集装箱码头,建设大钢厂和保税区。
如今,这些设想一一实现。当年的河埠码头,40多年后已是世界第一大港。来自全球的货物在此交汇,又奔向远方。
远航的人不会忘记出发的地方,不会忘记第一艘船开辟的时代,不会忘记那些乘风破浪的勇气和破釜沉舟的壮举,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庆安会馆,人来人往,惯看潮起潮落,秋月春风。
记者 樊卓婧 通讯员 柯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