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张困斋烈士诞辰110周年

嘉宾专家共话 伟大革命精神传承

张困斋侄外孙沈小平在深情讲述。

“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现,我愿牺牲我的一切,连我的生命。”在23岁最好的年华写下的誓言,最终用生命来兑现。

他是张困斋,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原型之一,一位为了新世界的到来,斗争在隐蔽战线、长眠于黎明前夜的共产党人。

当滴滴答答的电报余音穿透岁月,回响在一代代人的心头,许多人记住了他的样子——

昨日,纪念张困斋烈士诞辰110周年活动在他的出生地——宁波市北仑区小港街道举行。数十位嘉宾专家济济一堂,追忆烈士短暂却波澜壮阔的一生,畅谈伟大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意义。

【追寻】

为这世间留下一些

看得见、摸得着的纪念

“我3岁那年,有点懂事了,看到家里墙上挂着一张陌生人的照片,就很好奇,这是谁呀?母亲说,这是外公张承宗的弟弟、二外公张困斋,是我们家最重要的人。”张困斋侄外孙沈小平受邀而来,他的回忆,真实还原了一个赤诚勇敢的青年。

作为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沈小平每年要给学生们讲十几遍关于“二外公”的故事。虽未曾谋面,但通过长辈的描述以及张困斋留存在世间的点点滴滴,他觉得二外公是一个甘为革命事业洒热血、同时又顾家重情之人。“母亲13岁时得了肺结核,当时相当于绝症,但外公忙于革命常不在家,是二外公不惜代价让她住院治疗,才将她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二外公新婚不久的妻子染病身故,别人劝他另娶,他说‘等中国解放再议婚事’。只是,他没有等到这一天。”

在家人眼里,张困斋是情深意重的儒雅书生,眼里、心底藏着款款深情。

不是只有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生前隐姓埋名、为革命事业奉献生命的烈士,应当被铭记,也应当有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纪念留下来。现场,北仑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彭素虹谈及新书《永不消逝——张困斋传》的创作历程,她发现,越靠近张困斋,他的身影就越发清晰。历时7个月,从构思到寻访,再到落笔,一个一往无前毅然果敢的英雄形象立体而丰满。全书13万字,彭素虹在键盘上敲出的每一个字,也重重地落在她心间。

宁波晚报首席记者樊卓婧与团队受小港街道委托,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里,循着张困斋的成长、革命路径,实地走访北仑小港衙前村、上海、无锡等地。一部7分56秒的纪录片为当天活动开篇,讲述了一个拿着“富二代”剧本的青年,为何踏上隐秘战线,又是如何在重叠交错的危机中,坚韧隐忍地穿过最黑的夜。

【启迪】

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

激励后人砥砺前行

张困斋的革命精神,留给后人怎样的价值与思考?上海市静安区文化旅游局二级调研员张众从张困斋与长兄张承宗开设“丰记米号”,在敌人眼皮底下开店的斗争经历展开。米店的对面就是国民党宪兵司令部和军统特务机关,张困斋既负责掩护中共地下党机关,又担负着秘密电台的收发工作,还学习了日语、俄语,致力于编译重要资料、潜心研究收发电报技术……

“他们身上有愿为解放事业随时牺牲自己的精神,有勇于把危险担在自己肩上的大无畏精神,以及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无论时间过去了多久,都值得所有人铭记学习。他们斗争的所在地上海以及宁波北仑的家乡人民更应为他们骄傲。”张众表示,北仑小港为张困斋事迹的传承打造纪念馆,为其树碑立传,供后人瞻仰学习,意义深远,同时也构建起了上海静安和宁波北仑两地红色文化互助共建的桥梁。

张困斋又名“人杰”,其精神无愧此名。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党史处处长张水利将同为北仑籍革命烈士的张人亚,与张困斋进行了对比,发现两人无论是姓名籍贯、人生际遇抑或革命历程,都有惊人的相似点。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为人民解放不懈斗争的革命精神,都让他们永远活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张困斋为人民解放事业而斗争到最后一滴血,他的名字连同他的丰功伟绩,注定要镌刻在中共党史的光辉册页上,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中华儿女砥砺前行,身为人杰,死亦鬼雄,伟哉人杰,壮哉人杰!”这段黑暗中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回荡在时代的长河中,自有我辈前赴后继,与之同频共振。

【传播】

用不同媒介讲烈士故事

让革命精神生生不息

烈士的故事,以不同的媒介讲述,通过不同的形式传播,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陈列了“电台三烈士”的相关革命文物。张困斋的展品看起来更有生活气息:一件考究的西服,一台进口收音机。

“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一个‘潮人’,新潮的潮,也是勇立潮头的潮。”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管理处研究员陈玮讲述了展品背后的故事——

两件展品都由张困斋的亲侄张亚圣捐赠,西服购于上世纪30年代,经上海服装研究所鉴定,质地是全毛进口面料,能体现金融业才子的丰厚收入。从尺寸看,烈士身材并不魁梧。但柔弱书生担起了家国重任,在组织需要时毫不犹豫脱下洋装,深入到条件艰苦的江南农村抗日游击区。收音机购买于1946年,张困斋主要为了收听延安广播电台的消息,他常常深夜把声音调到最小,耳朵贴近收音机,边听边记录。张亚圣一直记得当孟良崮战役胜利消息传来,叔叔张困斋和父亲张承宗分享时两眼放光的表情。

智慧星光新媒体研究院院长、浙大网络思政中心特聘教师赵华奇认为,红色宣传不能过“硬”,他建议利用互联网载体,烈士故事可以制作成生动的短视频,在B站或爱奇艺播放,也可以改写成“喜马拉雅”的故事,文案设计也要突破传统思维,烈士纪念馆和公园等可以利用小红书“种草”甚至高德地图推广……传播没有标准答案,但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引导,烈士精神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越来越多的人。

供稿:北仑区委党史研究室

2024-06-29 纪念张困斋烈士诞辰110周年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61208.html 1 3 嘉宾专家共话 伟大革命精神传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