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军
南宋宁宗年间,江西人张世南随侍父亲宦游,到了四明。四明的盐又白又便宜。仆人贪图便宜,临行时把盐盛在大竹筐里想带走。他父亲说了:“路途中盐受潮溶化了,怎么办?我教你一个办法,你拿一把皂荚用火煨了,放置在盐上,就没事了。“仆人一试,果然如此。
差不多同一时期,也是一个江西人,来到四明,在慈溪的鸣鹤盐场当盐官,他叫刘昌诗。他就负责监管、收购这又白又便宜的盐。
A
孤独的盐场
鸣鹤为边海之地,唐宋时为浙东重要盐场,所以也称“鸣鹤场”。北宋元丰初卢秉议盐法说:明州岱山、昌国盐场“皆取海水炼盐,所谓‘熬波’也。”而鸣鹤,“则刮碱以淋卤”,即将海边的盐碱土刮起,淋上卤水,盐水慢慢就下来了。淋下来的盐水,再用大锅熬炼,就熬出了盐。而明州沿海因近海水碱,所以“盐色光白”。
刘昌诗在鸣鹤盐场时,是1213年,即南宋嘉定六年。这时宁波已从明州升为庆元府。庆元各县共有十三个盐场。盐官日常负责购盐,兼带催煎,即监督亭户(盐户)煎盐,还要察知盗贩。但刘昌诗在任上,却说自己“自买盐外无他职事”,又“官居独员,无同寮往来”。不知为何,此时的鸣鹤盐场会如此空闲。
昌诗在海陬服役,独自一人,甚是孤独。他住地在乡村,无人来访。遥望家乡,贫穷不能携带家室。每日下班,独坐在笼中灯火下,只有翻书自娱。鸣鹤场孤独的日子,反而成就了昌诗,他写了一本有名的笔记,叫《芦浦笔记》。在笔记中他稽古钩沉,探幽寻奇,感到十分快乐。
笔记杀青,正是中和节,即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宁波民间是“社日节”,要祭社(土地神)。
B
扑朔迷离的芦浦
《芦浦笔记》流传到明清后,抄本众多。清雍正十年,著名诗人、学者厉鹗也抄了一本。他在抄本上写的跋中云:“‘芦浦’即华亭芦沥场。”芦沥场是盐场,而昌诗在此为盐官。华亭,最早称上海松江。
乾隆年编《四库全书》时,将《芦浦笔记》编入。在《四库全书提要》中,采用厉鹗“芦浦即华亭芦沥场”的说法,称其书“盖其监华亭芦沥场盐课时作,故以芦浦为名也。”厉鹗虽是名学者,但此次出错了。他未加考证,甚至都没有仔细读书,就妄加臆断,还把纪大人一伙全带沟里了。其实,就在编《四库全书》之时,内阁中书祝堃校抄官书,书上有厉鹗跋。他就对“芦浦即华亭芦沥场”的说法提出疑问,说:“是书所载地理故实,多及四明奉化,而无一语及云间。疑所谓芦浦者,当是宁波边海之区,非今之芦沥场。”“云间”为旧时松江府的别称。
祝堃所言不谬。中华书局1986年版《芦浦笔记》的“点校说明”,认为《芦浦笔记》就写在宁波的鸣鹤盐场。说:“我们在宋人《四明志》中发现,慈溪县有一驿铺名芦浦铺,靠近海边,而海边又有鸣鹤盐场。据此,我们认为刘昌诗当盐官的地方就是在这里。《芦浦笔记》就在这里所写。”查三种宋人四明志,慈溪县并无芦浦铺。在宝庆《四明志·定海县志》中记载:“芦浦铺,穿山碶东,渡海洋至昌国县。”芦浦铺应在今北仑白峰舟山轮渡一带。此芦浦并非刘昌诗的芦浦。
刘昌诗在《芦浦笔记叙》中说得很清楚:“芦浦乃廨宇之攸寓云。”就是鸣鹤盐场官舍的处所叫芦浦。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宁波濒海枕江,自古地名中称“浦”的到处都有,如镇海的清水浦、澥浦;鄞县的三溪浦;慈溪的直落浦、古窑浦;象山的石浦。鸣鹤处白洋湖、杜湖两湖之畔,又地近海滨,当年盐场官舍地叫芦浦,很好理解。
C
筹笔驿诗
筹笔驿,古地名,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相传三国时蜀汉诸葛亮出兵伐魏,曾多次驻扎此地筹划军事。唐代李商隐、罗隐等多有诗咏筹笔驿,凭吊武侯,寄怀感慨。
到了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石延年,来到筹笔驿,赋咏一首五言古诗,怀念“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丞相。石延年字曼卿,才气横溢,豪放旷达,称“石学士”,欧阳修、梅尧臣、蔡襄等众多文人都与他交好。他去世时,欧阳修去曼卿墓上,以文致祭。他呼唤亡友:“呜呼曼卿!生而为英,死而为灵……”
筹笔驿在四川,石曼卿为燕人,冥冥之中,竟与宁波结下不解之缘。1039年(宝元二年),石曼卿将这首筹笔驿诗大书一卷,赠给了朱复之。两年后,朱复之竟来四明任节度推官。他将曼卿的这首诗刻石立在官署的厅堂。后经历兵火,石碑倒卧在荒草丛中。百余年后,一个叫刘伟的到四明,将碑取出,安置在南堂的壁间。石碑缺失了一角十五个字。1190年(绍熙元年),明州太守林采得到《曼卿集》,从而补上了这十五字。并将范仲淹悼石学士的诔文书于诗后,云:“曼卿之诗,气雄而奇,大爱杜甫,酷能似之。曼卿之笔,颜筋柳骨,散落人间,宝为神物。”
林采补碑二十三年后,刘昌诗看见了此碑。他在《芦浦笔记》中感慨地说:“今观此诗此字,则所谓宝为神物非虚器也。”
D
回峰院留题
回峰院,951年(后周广顺元年)置。1065年(宋治平二年)改名正觉院。在明州定海县(今宁波镇海区)西北六十四里。
刘昌诗《芦浦笔记》“回峰院留题”条载:“‘山势欲压海,禅扃向此开。鱼龙腥不到,日月影先来。树色秋擎出,钟声浪答回。何期随吏役,暂得拂尘埃。’右文康王公所赋,公讳英庙同字字诲叔,尝宰定海县。”
这首题回峰院的诗,作者是王曙。“英庙同字”意思是讳名“曙”与英宗同一个字,英宗名“赵曙”。1001年(咸平四年)十一月,王曙以著作佐郞知定海县。他到了回峰院,题诗留念。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回峰院的地理环境,“钟声浪答回”,禅入自然,实为妙句。
王曙是寇准的女婿。寇准遭罢相贬谪,他也被降官。后起用,以尚书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又迁吏部,召为枢密使,相当于宰相。王曙为人端正谨慎,庄严持重,居官非常谦逊。当初,钱惟演留守西京洛阳,欧阳修、尹洙为其属下。欧阳修等喜欢游玩宴饮。王曙见后,曾厉色告诫欧阳修等人:“诸君纵酒过度,难道不知寇莱公晚年之祸吗?”寇准晚年喜剧饮,府上经常举办大型豪华酒会,奢靡纵欲,挥金如土。王曙认为这也是他招祸的原因。欧阳修不干了,他起身对王曙说:“据我所知,莱公是居老而不知分寸罢了。”如此难听的话,王曙却默然,始终没有恼怒。等到他为枢密使时,首先就举荐欧阳修等人。
到了1206年,南宋开禧二年,户部待郎商飞卿之弟商逸卿来定海任县令。逸卿敏思擅文,有“笔舌一泻三江”之誉。他得到王曙这首诗的隶书遗墨,就将诗刻于县衙的愿丰亭。
宝庆《四明志·定海县志》记载回峰院时,录了一首王亘的诗:“海风扣枕灯初暗,山雨打窗人正寒。料得此轩秋更好,怒涛推月上栏干。”王亘在1094-1098年(绍圣间)为明州府官吏。王亘这首诗是好诗,但宝庆志只用了王亘诗,却未用王曙诗,似不应该。王曙名气要比王亘大多了。估计是罗濬撰志时没有看到王曙诗,而昌诗就有本事得到王曙此诗。
在写完《芦浦笔记》第二年的1214年,刘昌诗从鸣鹤盐场升任六合县(今南京六合区)知县。宁波人丰稷在六合县做过主薄,任御史中丞时弹劾奸相蔡京。昌诗对丰稷亲近又尊崇,就为他立庙。
这时,《芦浦笔记》已经声名在外,许多人想读到,但手稿自然不能给人。1215年(嘉定八年)秋,昌诗用自己的薄俸,在六合县将书刻板印刷。
厉鹗在抄了《芦浦笔记》后写了一跋。跋中他感慨道:“一个盐场小吏如此博雅,足见宋朝文治之盛。”厉鹗这话没有说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