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走进古人的文字世界中去

——读《古籍原来这么好看》

可能现在的读者不大看那些古籍文献了。鉴于看的人少,所以能明白古籍中蕴含文化趣味的人也就更少。《古籍原来这么好看》一书可能就属于人们在书店目光流连时,不大会为之停驻的作品。但笔者之所以推荐此书,是因为它是非常适合入门级古籍爱好者的读物。该书文字深入浅出,可读性强,知识容量也丰足。笔者自己读后的第一感受是:“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好东西就该和更多的同好中人一起分享。

全书分“内篇”——“古籍通例”和“外篇”——“子曰诗云”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关于一般读者接触古籍会遇到的怎样查看目录,怎样明白校勘,如何分辨版本等较为基础性问题的解说。当然其间也提到了为什么古人不喜欢在自己写的书前署名,古人为何乐衷于编写些根本不存在的小故事等问题。后半部分则是对经、史、子、集里代表性作品的详细介绍,非常有利于对古籍知识只有一知半解的读者的阅读接受。

作者在开篇序文里即提到了今人读古书的种种益处。一个字,一个词,其含义会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不断变迁。比如我们以为“止戈为武”,但其实在小篆里,“武”的本意是“士兵扛着武器去打仗”。这种字、词含义南辕北辙变化的现象在古籍和今文的对照中并不鲜见。此外,我们读古籍时,会发现古代知识分子很喜欢用讲故事的方法来阐明道理。像自相矛盾、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成语,它们最初诞生的目的不是为了行文能够言简意赅,而是为了形象生动地讲理。当然,阅读古籍主要还是为了让现代读者领略中华文化的精深内涵。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从未断裂过,这和一代代知识分子不懈地写书、校书、教书息息相关。我们都知道古籍很容易在战乱中散佚、毁损。像《四库全书》,完成后原有三份副本存于江南,但战火纷起,人尚难存,何况书乎?然而南方士人愣是凭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自发地去找寻、搜罗,最后奇迹般地整合回一部完整的《四库全书》,被后人誉为“江南三阁,文澜独存”。

说《古籍原来这么好看》非常值得一读,并非溢美。举个例子,该书在写到校勘这部分内容时,作者提到了南宋学者彭叔夏,此人十二三岁就下笔抄写太祖《实录》,当时他遇到了个问题,在抄到“兴衰治□之源”时,“治”的后面少了个字,于是他想当然地认为“治”后必是“乱”,此句当为“兴衰治乱之源”。多年后,彭叔夏有幸得到该书的一部善本,打开查询,才恍然大悟,这句话应该是“兴衰治忽之源”,顿时,他感慨万千:果然三折肱,方为良医,古籍中哪怕是一字一词,也不能凭着臆断就妄下定论。这故事虽小,意义却深。若读古籍,若做学问,确实得慎之又慎。当然,该故事也从侧面反映了:校勘古籍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工作,没有丰厚学养,很难担当此任。

除了好看,该书的知识量也极丰富。古籍版本大致可分为朝廷及各省书局、书院刊行的官刻本,私人自己刻制的家刻本,及坊间流行的坊刻本。以前,我总以为官刻本的质量最佳,毕竟那是政府出面刊刻的。然而此书作者直言不讳:质量最佳的应是家刻本。官刻本的目的是宣传文化,校对之人是雇佣来的,难免敷衍塞责。坊刻本更不足为道,为了盈利,成本越低越好,产出越快越佳,怎可能在质量上多下功夫。唯有家刻本,读书人大多敝帚自珍,自己写的书跟自己家的娃一样,爱若珠玉,定会仔细校对,严格把关。不过,作者在文末又补了一句:只要是精心校勘注解的好本子,都可称为善本。我们辨别古籍版本的优劣,主要还是看作品本身,不可一概而论。

那么为何古人不喜欢在自己的书前署名呢?像《史记》这样的巨著,完成后居然没题名。后来东方朔为之取名为《太史公》,到了东汉,大家才开始将此书称为《史记》。而《周易》的作者真的是周文王吗?《周礼》确实是周公写的吗?其实都未必,很大可能是某人写了后,找个名人进行假托。这和时人头脑中“尊古贱今”的思想有关。他们写了书后,怕书中观点不为世人所重,就找个名人为自己站台。《晋书·曹志传》中,晋武帝司马炎翻看《六代论》,问曹志:这书是你父亲曹植写的吗?曹志说父亲写过的东西都是做过目录的,回家看一下便知。后来曹志回禀:此书并非父亲所著,乃是家中一叫曹囧的亲戚写的。但因父亲名声大,这位亲戚为了书能广为流传,便假托曹植所作。司马炎听后感慨:“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啊!”这就说明著书假托现象在汉代及汉代之前很是普遍,绝非个案。不过到汉以后,因写书做学问可以当官,知识分子也就开始在自己的著作上署名了。真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啊。

古籍中还有个避讳问题。如唐才子李贺,因父亲叫李晋肃,“晋肃”和“进士”谐音,李贺为避父名讳,无法参加科考。这种事情,我们今天看来很荒诞,在古代却“顺理成章”。直到曹雪芹写《红楼梦》,幼小的黛玉也知写字说话得避母亲贾敏的那个“敏”字。还有为避讳秦王嬴政,正月要叫端月。为避晋文帝母亲名字中的“春”字,《晋春秋》得叫《晋阳秋》。为避唐太宗李世明的“世”字,哪怕你是在中国最有群众基础的菩萨“观世音”,也得改叫“观音”。汉宣帝是唯一一位坐过牢,且是从民间成长起来的皇帝,他原名“刘病已”,深知“病”“已”两字太常用,读书人一不小心就会犯忌,所以登上帝位后给自己改名为“刘询”——“询”字在西汉属于冷僻字。然而汉宣帝不会想到,后来人们还是为了避开“询”字,把大名鼎鼎的荀子称为了“孙卿”。可见避讳在古代是个很大的规矩。

《古籍原来这么好看》的出版目的颇单纯:为了引起当代读者对古籍的初步了解和阅读兴趣。所以该书对于古籍通例的梳理也好,经史子集的介绍也好,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可即便如此,要是能静心阅读此书,我想也会收益颇丰的。

(《古籍原来这么好看》人民日报出版社2023年11月版)

2024-06-16 □无端 ——读《古籍原来这么好看》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58487.html 1 3 慢慢走进古人的文字世界中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