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青砖护古城,白衣秉丹心。在老一辈宁波人眼中,拥有180多年历史的宁波市第二医院一直以外科见长。其实,华美名医们早已打破内外科界限,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摸索出一门门“拿手绝活儿”——他们会用国际尖端“黑科技”勇闯生命禁区,能在堪比头发丝的淋巴管上“穿针引线”,还有人十八般武艺齐上阵为患者打通“生命线”……今天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华美绝活”,让我们看看硬核科技遇上硬核医术,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些市内领先乃至唯一的医疗技术,究竟能给患者带来怎样的收益?
一旦呼吸受阻,生命就岌岌可危。在气管镜下诊治各种复杂的呼吸疾病,让患者恢复自由呼吸,是宁波市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的绝活。今年1至4月,该院完成气管镜下介入治疗141例,居全省第4。科室半数以上医生掌握了气管镜下诊治技术。
“黑科技”让气管镜直达“禁区”
人的肺就像一颗倒立的大树,“树杈末端”出现病变,诊断非常困难。宁波的朱先生近期在体检中发现肺外周有一个1.3厘米的结节,常规检查难以明确诊断良恶性。他陷入矛盾:直接切除,影响肺功能;不切,提心吊胆。团队用上了国际尖端“黑科技”——电磁导航-超声支气管镜技术来做检查。
科室主任董昭兴介绍:“普通气管镜有很多无法到达的地方。用了这一技术,就像是有了精准导航。再结合医生的经验,可以到达以前没法到达的禁区,取标本做活检。”朱先生被确诊为早期肺癌。从2022年首次在宁波应用该技术以来,团队已为多位疑难肺结节患者实现精准诊断。
60岁的采石工冯师傅怀疑自己患了职业病,团队成员通过气管镜硬质镜检查,在右肺下叶基底段取了多个直径5毫米的标本送检,确诊其患尘肺。相比软镜检查,能大大提高准确度,达到开胸检查相同的诊断效率,患者能少受很多罪……
董昭兴介绍,气管镜类似胃镜,经由口腔或鼻腔进入呼吸道。目前,经气管镜介入是呼吸系统疾病检查中安全性高、操作方便、创伤小的重要手段。医生可以看到支气管腔内的病变,还能做局部组织的活检。常规气管镜检查外,团队成员还熟练掌握超声支气管镜、硬质支气管镜等“升级版”支气管镜的使用技巧,进一步满足临床需要。
刀尖起舞,不可能的手术变成现实
团队成员镜下介入治疗的绝活更令人大开眼界,气管下段堵塞等在过去让人束手无策的疾病,可以得到有效治疗。
64岁的孙师傅15年前接受过肺癌切除手术,5年前又抽上香烟,近期因憋气出现意识丧失。胸部CT提示气管下段狭窄明显,成了“一线天”,要尽快解除狭窄。由于位置特殊,必须采用直径14毫米硬质支气管镜放置Y型支架。在弯曲的气道内插入笔直的硬质气管镜,难度不言而喻。肿瘤组织质脆,碰到很可能出血。推送器和细支气管镜的直径达12毫米,留给医生的操作空隙只有两毫米。周勇副主任医师如在刀尖上起舞,快速、精准完成操作,让老人恢复自由呼吸。同是拯救“一线天”,杜学奎副主任医师根据气管镜下检查情况,为患者打印专属气管模型并定做支架再植入。类似的“一线天”患者,在过去很可能会因为憋气而死亡。
重度烧伤患者李大叔遭遇“无休止漏气”,叶振悦主任医师行支气管镜检查,确诊“漏气”元凶是气管纵膈瘘,在镜下为其实施了金属覆膜支架瘘口封堵术。
肿瘤沿着徐大爷的气道疯狂生长,右侧全肺不张。周勇为其实施硬质支气管镜下肿瘤消融术,激光、高频电刀、氩气刀、硬质钳等十八般武艺齐上阵,用时40分钟就让新鲜空气重新注入其右肺……
董昭兴说,科室在提升气管镜诊疗硬实力的同时,更注重提升团队成员气管镜诊疗的软实力,这已经成为科室半数以上医生的常规技能。除了经气道介入外,科室还成立了经血管、经胸腔、经皮的全方位呼吸介入团队,护航甬城市民的呼吸之路。
记者 王颖 通讯员 郑轲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