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小时候是怎么读书的?亲子共读,家长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我陪孩子读经典”第二届“宁波伴读日”活动正在全市铺开,多位名家纷纷来甬交流座谈,分享了自己的阅读体会。
母亲的从小陪伴,也成就了他们三人
“宁波的读书氛围非常好。阅读从孩子抓起,这是非常重要的。”崔铭是第二次来宁波,走访期间,她深刻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书香气息。
“孩子是受环境影响比较大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家里,父母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崔铭表示,在小学、初中阶段多给孩子读一些经典,让他们爱上阅读,是可以受益终身的。
在崔铭看来,陪孩子读经典,最重要的环节是父母与孩子共读。
崔铭之前写过《苏轼传》《欧阳修传》和《王安石传》。她研究发现,这三位伟大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一位非常好的母亲,“在三人早年的读书生涯中,他们的母亲起到了特别大的促进和引导作用。”崔铭说,苏轼的母亲从小陪儿子(苏轼、苏辙)读史书,跟他们讲历史,直到苏轼12岁时,父亲才接棒,继续陪伴他读书,“可以说苏轼和苏辙成为文学大家,背后离不开从小陪伴共读的父母。”
王安石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父亲王益在22岁时就考取了进士,其母亲也出自书香门第,很有见识和修养。“王安石从小受家庭环境熏陶,特别爱读书,也在22岁那年考取了进士。”
崔铭分享说,欧阳修是比较不幸的一位,他4岁丧父,是由母亲带大的,“母亲非常辛苦,一边要谋生,一边还要教育孩子,没有书就去借书给孩子读……”
“可以说,苏轼、欧阳修、王安石三人的阅读兴趣和爱好都是在10岁之前培养起来的,10岁之后他们已经非常自觉地去博览群书了。”崔铭总结说,对孩子而言,习惯的培养极为重要。
学校图书馆取消后的变化……
“如何让孩子主动去阅读,新城第一实验学校尝试的做法是取消了校园图书馆。”陆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取而代之的是把各类书籍分层分级,送到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不强调让孩子到固定的场域和时间去阅读,是这个尝试的初衷。
“阅读应该是随时随地发生的一件事。”陆琦说,多年前,学校刚开始这样推行的时候,也有家长表示担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带来的是更多可喜的变化。
据介绍,学校图书馆取消后,所有的书籍被分散到了各个班级、教学楼楼道以及大大小小的阅读角,“孩子们在任何一个场域,都可以第一时间拿到书。”
除了上述举措外,学校还把图书的采购权交给了家长。
陆琦说,家长也要思考每个班级的图书采购情况,以及需要进行同年级不同班级之间书的轮换,这一点也加强了对家长的引导。
“我们的主要目的也是让家长成为阅读的思考者,而不仅仅是听取别人的意见。”陆琦说,不少家长后来主动反馈,他们在推荐书籍的时候,首先自己要读过,觉得适合孩子的,才会建议采购,“这些年,我们学校在构建不同层次的阅读推广者,包括学生荐书团、家长荐书团、教师荐书团等不同层面的推荐人。”
陆琦说,学校推出的阅读栏目“新城陪你读本书”很受学生和家长欢迎。“该栏目目前已经推出了200多期,点击量达到上百万。” 这档阅读栏目会把阅读和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结合,家庭教育、孩子成长过程等都会穿插在阅读互动中,“多种形式的载体,可以助力让孩子成为阅读、思考和实践的主体。”
通过这些调整,陆琦惊喜地发现,首先孩子们的阅读量大大增加了,其次阅读启发了孩子更多的思考;对家长而言,阅读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陪伴方式。
陆琦表示,当下全市正在推进“我陪孩子读经典”全民阅读活动,新城第一实验学校也将结合活动主题,推出“亲子共读”阅读分享专题,让阅读成为孩子们自己做主的必修课。
阅读媒介,不要局限于书本
“我的文学启蒙是在十二三岁时,当时就品尝到了写作的甜头。因为课业压力,直到大学毕业前夕,我才重新找回书写的快乐,中间足有十年的空当。”
在姚十一看来,对孩子而言,阅读经典是向更好的灵魂、更好的老师、更好的教育方法学习的一个途径,对家长来说,意义也是一样的。
“大家从书中收获的东西,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丰富我们的内心,让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如果不读书,我们与大猩猩有什么区别呢?”姚十一说。
她表示,很多孩子还是非常喜欢阅读的,阅读的方式也非常丰富,读绘本、有声阅读等等,也都算阅读。
“我看到身边有不少孩子,一拿起书,几乎就放不下来。”姚十一说,面对真正不太喜欢阅读的孩子,家长也可以进行陪伴和引导,一种方式就是借助更多的介质,让其成为孩子的老师。有时候不一定是书本身,孩子们也可以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去描绘,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学习和阅读。此外,也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游戏完成学习和阅读,还可以跟着父母一起阅读。
“读书的方式有很多种,对家长来说,还是要先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看看哪种方式更适合自己的孩子。再循序渐进,坚持下去,家长们肯定会看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姚十一说。
记者 施代伟 通讯员 水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