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备案不播出

微短剧的日子不好过了?

杨特乐在象山打造的爆款短剧《冰封末日》拍摄现场。

微短剧数量创新高。

这是微短剧最好的时代,抑或是最坏的时代?一方面,随着热钱瞄准新的风口,微短剧数量创下新高,更是出现了“上线8天流水破亿”的造富神话;另一方面,一些微短剧为了追求爆点而导向低俗,引发社会各界的担忧。

6月1日起,广电总局《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以下简称《工作提示》)正式实施,明确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一度狂飙突进的短剧行业,迎来“最严新规”。

新规出炉,对行业有什么影响?微短剧接下来的日子会不会不好过了?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

无备案不播出?业内还处在观望期

根据《工作提示》,不同的微短剧按总投资额度被分为三类,采取分类分层审核:投资额度在100万元以上的“重点微短剧”由广电总局审核;30万元到100万元之间的“普通微短剧”由省级广电部门审核;30万元以下的“其他微短剧”由播出或为其引流、推送的网络视听平台履行内容管理的职责。

这几日,诺点象山影视文化的负责人杨特乐正在做一部现代题材微短剧的前期筹备工作。杨特乐去年在象山、西安等地拍摄的微短剧数量超过百部,但今年拍摄量缩水一半。“行业内对新规具体如何落地实施还处在观望期,《工作提示》中提到‘30万元到100万元之间的普通微短剧需由省级广电部门审核’,古装剧、民国剧因服化道的关系,一部剧成本至少在30万元,这就意味着涉及这两类题材的微短剧必须往省里送审,但审核时间多长?大家心里都没底。”杨特乐说。

时下微短剧行业内卷严重,市场风向瞬息万变,时间不可控就意味着投资风险变大,“去年年底流行战神剧,但今年市场上就看不到了,观众的口味随时在发生变化。” 杨特乐今年拍摄的微短剧中,现代都市剧占了90%,“现代剧成本相对较低,基本可控制在30万元以下,审核时间更容易把控,回款周期压力相对要小。”

在业内人士看来,微短剧行业实行备案制度其实是一种必然。来自广电总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3月,全国广播电视主管部门颁发发行许可的网络微短剧共164部3701集,而去年同期为83部1848集。火爆的背后,内容同质、导向低俗、制作粗糙等问题频出。虽然也涌现出像《逃出大英博物馆》《反诈精英》等优秀作品,但整体而言,网络微短剧的内容品质、审美格调偏低。比如《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爆火后,类似题材跟风,部分内容创作者为了流量,不加节制地营造恶俗剧情,宣扬非主流的家庭观。一组调查数据显示,高达77.8%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微短剧“同质化严重,全是套路”。

“现在的微短剧多是量产,类型、人设和套路换汤不换药,真正做内容的不到20%。”宁波一家影视公司负责人史先生认为,备案制度的落地,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增加制作方的运营成本,但长远来看,有利于提升微短剧制作的内容质量,推动行业向规范、健康发展。

九成微短剧在亏损?大部分玩家成了炮灰

值得关注的是,现下微短剧盈利仍有难度。短剧变现高度依赖买量投流,一部微短剧要实现盈利,产出和投入比至少大于1:1。假如按照1.2:1的产出和投入比计算,一部剧的充值额度达到1200万元,那该剧在平台投流量上就已经花了1000万元。“市面上90%的微短剧都在亏钱,这个行业内流传的数据一点也不夸张。”杨特乐前几天还在跟象山的一位同行聊,“去年我的一个朋友从传统影视投身微短剧拍摄,投了几百万元都打了水漂。”据他观察,跟风的人大多对短剧没有清晰的认知,“不了解市场,拿到本子就拍,但现在起码一半人都清醒了”。

史先生去年年中进入微短剧拍摄赛道,投过三部短剧,一部“小爆”,其余两部无太大水花。“我还算是运气好的,一部赚了点,两部都是亏,基本算持平。我有一个朋友,做短剧不到一年,四部短剧投进去200万元,回本就3万元。看似繁荣的短剧行业背后,大部分玩家成了炮灰,能挣到钱的幸运儿只有10%。”去年一年下来,史先生的这位朋友觉得再这样下去吃不消,今年年初决定放弃这个赛道。

更残酷的是,行业爆款率正在降低。即使打造过多部爆款短剧的杨特乐也觉得,今年出爆款有点难,“去年拍100部微短剧,有80%的爆款率,今年有50%就很不错了。”

行业内卷,拍摄成本增高,爆款率在下降,但杨特乐对微短剧未来的市场还是看好的,“大盘目前每天还是有七八千万元产出,这个数字说明什么?要知道现在电影行业一天票房都很难达到这个数字,这说明微短剧这个行业还是好的,用户和流量都在,加上如今新规实施,一定是行业向正规、绿色、健康发展的关键信号,就看你如何在这个赛道上花更多时间来打磨和升级内容、迎合市场口味变化,好作品永远是有市场的。”杨特乐说。

记者 吴丹娜

2024-06-04 无备案不播出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56429.html 1 3 微短剧的日子不好过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