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管道机器人,售价16万元,其中搭载的水下声呐设备价格就占到一半以上。让人唏嘘的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该设备一直依赖国外进口。
实现从“0”到“1”的突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博士丁少春退役后带领团队潜心研究的。
历时5年,丁少春带领下的宁波博海深衡科技有限公司不仅实现从“0”到“1”的突破,更实现军工技术和民用市场的融合,研发的双频钓鱼声呐成功“游”进海外市场。
“破圈” 从蓝海到“蓝海”
今年是丁少春退役的第五年,也是宁波博海深衡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的第五年。
在外人看来,这是硕果累累的5年。他带领团队研发的SW-375高分辨立体成像声呐通过全国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公司入选宁波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面向民用市场研发的双频钓鱼声呐“deepbalance”成功打开海外市场。
从蓝海“游”向“蓝海”,需要敢于跳出“舒适圈”的勇气。
“当初决定创业,团队是抱着‘壮士断腕’的决心。有人承受家人埋怨,有人放弃稳定生活,有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回想2019年,丁少春十分感慨。为筹集创业启动资金,他卖掉了手头唯一的房子。
有志者事竟成!2021年,SW-375高分辨立体成像声呐的问世,不仅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在主要性能指标和部分核心指标上,可与国外知名产品相媲美甚至更优,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上迈出坚实一步。
“破茧” 从半年到四年
相比技术攻关,丁少春说,挡在研发团队面前最大的困难是来自市场和客户的考验。
在SW-375高分辨立体成像声呐研发过程中,团队原本预计只要半年就能将产品推向市场,而来自客户的反馈却像是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你们的产品性能挺好,但性价比不高。”
“我们原来搞科研、做研究,是不计成本的。”丁少春说。然而,真实、残酷的市场却向团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从样品到产品,并不是简单的“复制”,产品的可靠性、应用场景的多样化、用户体验等,都需要在不断磨合中来完善。
每一轮的升级,每一个细节的修正,都意味着资金、时间成本的增加。“说实话,心里还是有点慌的。”丁少春回忆,公司成立的第四年,产品才算真正面世,“其实,当时团队又面临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国外同类产品开始降价……”
2021年,博海深衡完成新一轮融资,由中科开物创投独家投资,用于深度强化公司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将系列化声呐产品进行量产,为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建设贡献力量。
“破界” 从军工到民用
点击进入宁波博海深衡科技有限公司的官网会发现,除了水下三维成像声呐系列,公司的产品还包括多波束前视声呐、避障声呐、管道检测声呐系列以及钓鱼声呐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海洋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海洋牧场、远洋捕捞、海上核电站、海洋测绘、海上风电、海底管线等行业领域得到大规模发展,而这些工程、设施的建设都离不开成像声呐。这也让丁少春“嗅”到了蓝海中蕴藏更大的商机。
到目前为止,博海深衡已与钓具、水产养殖、动力艇、无人船等相关企业,及海洋科研院所、钓鱼协会、游艇协会等机构达成合作,实行竞合策略,打通全产业链,实现整个行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破界”带来的不只是一家企业的壮大,一个行业的发展,更打破了退役军人这一群体在社会的“刻板印象”。
“在很多人印象中,退役军人存在学历低、技能少等短板,事实上,新一代退役军人无论是学历,还是专业技能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像我们海军,军官的学历普遍在本科以上,研究生的比例达到50%,我们核心研发团队中的退役军人多是博士。”丁少春说。
丁少春和宁波博海深衡科技有限公司在过去5年的发展,用实际行动再次印证了“退役军人是人才”从不是一句口号。
记者 石承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