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度
开发区真正开始“腾飞”,则是在1992年。那一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东方风来满眼春——
1992年,经国务院发文批复,开发区与北仑港工业区重点区域合并,区域面积扩大到29.6平方公里,统称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同年1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宁波保税区。
1993年3月,宁波保税区第一期正式封关运作。保税区从获批到首期地块验收通过,前后不过百日,已有50余家注册企业,总投资近2亿美元。
统计数据显示,1992年到1996年,开发区共批准项目443个、项目总投资37.8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3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亿美元,分别比前7年增长3.6倍、15倍、20倍、26倍。
此时的金一平,也早已摆脱最初的迷茫和犹豫,沉浸在“加速跑”的酣畅和喜悦中。他挑起了重建开发区商品经营基地的重担,短短一年便吸引投资经营企业138家,12.5万平方米的基建项目进展迅速,旅游项目筹备也有序推进……
那一年,金一平不过31岁。铆足劲、加油干……开发区成为这批年轻人成就伟大事业的一方热土。
大胆闯
在宁波开放的进程中,改革始终是主旋律,大胆试、大胆闯,是一场场的接力赛。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宁波被确定为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
相继成立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以及宁波大榭开发区,作为宁波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点的地区,全面争创体制新优势,自此迈上新征程。
也正是在1993年,金一平又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下海!
“很多人不理解,我干得挺好的,为什么要下海?”金一平再次把思绪拉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当时就是感觉有更振奋人心的事可以做,就选择(从体制内)出来。”
和当年从广州来宁波一样,这次“再出发”,金一平依然义无反顾。
如今,创业“稀松平常”,然而在当时,金一平却常常面临着自我的“灵魂拷问”:“我1983年入党,宣誓那一刻,觉得自己从今往后就是党的人,是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辞职下海,感觉是为自己赚钱,有点不光彩。”
“后来一个朋友问我,下海后有没有依法纳税,有没有提供就业岗位,有没有给员工发工资……如果都做到了,那同样是为社会做贡献。想到这些,我的心理负担才减轻了一些。”金一平说。
如今一晃30年过去了,金一平的企业也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生存至今。
回首来时路,他坦言,无论是自己,还是宁波,都是时代的选择,凭借“敢饮头啖汤”的勇气,跨出观念破局、行动破界的一小步。
这一小步如逆水行舟,可只要勇敢迈出去,终将乘风破浪。
记者 石承承 袁先鸣 潘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