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姚燮在《西沪棹歌》中曾写有“绚云如紫剥腥苔,拥剑爬沙九月魁。软骨虾蛄谁与聘,郎鱼鲞自爵溪来。”诗里的郎鱼鲞也即黄鱼鲞,黄鱼有个雅称叫郎君鱼,诗中把虾蛄“配给”了郎鱼,既有乱点鸳鸯谱的味道,也有点“无情对”的意思。
不过虽是无理,却也有趣,还至少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虾蛄应该早早就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进入了菜谱,不然怎么会和爵溪来的郎鱼鲞相提并论呢?
虾蛄属于节肢动物门口足目动物。它有众多别名,国内不同地域有不同叫法,比如山东地区喜欢叫“虾耙子”,广东这边则喜欢叫“濑尿虾”,此外,还有叫“皮皮虾”“虾爬子”“琵琶虾”等。其英文名为Mantis Shrimp(螳螂虾)。我们这边民间习惯叫它为“咋水扑”(取其读音,意为尿床症患者)。据说,虾蛄有治小儿尿床的药效,这个“雅称”也许就由此而来。
虾蛄有很多种,在江浙餐桌上常见的主要有两种,学名分别称口虾蛄和黑斑口虾蛄。不同的是,后者第二和第五腹节背中部各有一黑斑纹,尾部外肢第二节的后部左右两边各有一块明显的黑斑。因为黑斑口虾蛄味道更佳,所以市场价格也比前者要贵很多。
虾蛄存世历史悠远,起源于中生代的侏罗纪。虾蛄人工育苗养殖在技术上早已过关,上世纪末已能人工养殖,但根据市场需求、生产成本等综合因素考量,如今很少有人工养殖,所以市售的虾蛄一般系野生。
虾蛄虽小,却以其强大的狩猎能力而著称,特别是它们的前肢,可以惊人的速度闭合以捕捉猎物或自卫。这种动作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可以产生水下冲击波,足以击昏甚至杀死猎物。
在捕鱼船待过十数个春秋的市海洋与渔业局原副局长陈员祥接受采访时介绍,虾蛄特别喜欢栖息在咸淡水交汇之处。平时或趴在浅海底(水深不超过30米),或挖洞藏身,到涨潮时再出来觅食。捕捞虾蛄用的是拖网,若网过来时,刚好藏身洞内的虾蛄就能逃过一劫。
虾蛄营养丰富,且少有其他海鲜的腥臭味。其肉质含水分较多,故吃起来口感鲜甜嫩滑,淡而柔软,并且有一种特殊诱人的鲜味。每年四月到六月,是其产卵的季节,是吃虾蛄的最佳时期。尤其是虾蛄背部,贯通全身的那条红膏“性腺”,口感更胜梭子蟹的红膏一筹!
虾蛄有雄雌之分,外表上比较明显的区别是雄的8只爪,雌的6只爪。其实雄虾蛄多出的两只相对细小一些的小爪是它的生殖器,因长在大爪旁边,不懂如我辈的就视同爪子了。
雌虾蛄外表也有一个明显特征,即脖子下面,腹部上端有一个“王”字,三条白色的横杠。
鲁迅先生曾称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笔者感觉第一个吃虾蛄的人也是很有勇气的,虾蛄的外貌其实有点丑陋,甚至讨人厌。为此在我的记忆中,三四十年前,市场上没有卖虾蛄的。
当年,菜场里卖海货的行贩,在鱼虾中发现虾蛄一般也是不卖钱的,有谁想要就随鱼货奉送。家人在买来的海货中偶然发现一两只虾蛄,则是直接捡出来扔掉的。
其实有许多朋友,对不少食材有各种忌讳,说白了就一个“心理障碍”。陈员祥解释说,以前宁波城区百姓,因为可以吃的海鲜丰富多样,东海四大海产大小黄鱼、带鱼、乌贼都吃不完,另一方面,当年即使在产地,虾蛄也并非为渔民所看重。因为总产量很有限,再加上当时的交通不便,也没什么保鲜手段,城里人敢吃想吃也吃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