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缑城”

□胡克均

不少人知道宁海古时别名缑城,但宁海被称为缑城的渊源却少有人知。

据历朝地方政府修编的《台州府志》、《宁海县志》等记载,西晋太康元年(公历281年),官府为了平衡人口与土地,从当时人口稠密的鄞县和临海分别迁出八百户和二百户百姓,安置到现在的宁海县地界,组成一个新的县城。然而,选择哪里作为这个新县城的县治之地呢?这个问题让官府举棋不定,居然蹉跎了几百年。

几百年里,宁海的县治之地经历两废三迁。最初选择县城东南的白峤,这里东、西、北三面环山,南濒白峤港,中间有一块狭长的平地,形似一座天然的城堡,但是,如果仔细考察地形地势,就会发现如果有外敌入侵,敌人抢占任何一处山岗,就能居高临下,让城内守军成瓮中之鳖而被一网打尽。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此地不可久居。唐武德四年,宁海县治迁到海游。海游地处海游溪中流,依山傍水且近海,交通便利。但海游地处宁海县域最南端,若在此处建县治,则县域中部白溪、洋溪流域,北部的凫溪流域,以及地广人稀的力洋、长街沿海地区,都成了鞭长莫及之地。可见,海游也不是理想的设治之所。到则天永昌元年(公元689年),终于发现位于广度里的山隍堂北侧是块风水宝地。广度里是三门湾水系与象山港水系分水岭的最低点也是最近点,分水岭自宁海西陲马岙的第一尖向东延伸,依次经过:山隍岭—鹿颈峧—香山—相见岭—莘岭—上寺山—广度里—白峤山—杜鹃山—帽峰山—铜岭—茶山,最后进入象山境内入海。分水岭南坡之水入注三门湾,北坡之水入注象山港。分水岭到广度里处山脉似觉中断,惟有一条高于地平面10来米的山脊岗,中心点就在山隍堂。从高空俯瞰,广度里一地犹如双龙抢珠,又像一只凤凰张开两翅。离此地四五里之外,东是白峤岭,南是黄土岭,西是山河岭,北面则有一处长达三十余里、宽约二十余里的沼泽平原,可盛产稻米、小麦及四季常青的蔬菜,称其“粮仓”并不为过。

煞费几百年苦心终于觅得一处绝佳之地,官府马上大兴土木,在广度里三隍堂北侧修建起一座周长600步的城堡,以供政府官员办公、驻军、屯粮之用。时任县令崔安君非常满意,将此城堡命名为“缑城”。此名源自当时盛传的道教中一则神话故事,东周灵王太子王子晋得道成仙后,自河南缑氏山之巅驾鹤南飞桐柏山隐居,寓意宁海新县治“缑城”是钟灵毓秀的登仙之地。应该说崔县令并非言过其实,缑城南临三门湾,北通象山港,源自马岙的洋溪,流经龙宫、西溪 、黄坦,直达城南跃龙山脚,折向南流,汇入白溪,入注三门湾。这样的山水布局造就了缑城独特的自然条件,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真乃神仙之境。

缑城落成之后,继任的历任县令陆续在缑城东南建造了城隍庙,东北建造了东岳庙,西南建造了孔庙,西北建造了关帝庙,形似一只五指皆全的拳头,借助人们对财神爷、阎王爷、孔子、关羽的信仰和敬畏,从政治、思想上巩固了缑城的政治、军事地位。从此,世世代代的百姓在缑城安居乐业、休养生息,让缑城成为真正的神仙居。

2024-04-24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49177.html 1 3 何以“缑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