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集“遍地” 怎样才能吸引年轻人 买单?

▲今年元旦期间,大娃怪市在宁波来福士举行。

▲4月中旬举办的宁波咖啡节吸引了大量人潮。

近年来,市集几乎已成宁波商业空间的“标配”。当下,数量繁多的市集业态,消费者还感兴趣吗?

在非标商业和融合跨界成为商业“大势”的当下,市集该如何多元创新挽救“审美疲劳”?

今年的宁波 已有多场“爆款”市集

4月中旬的一个周末,宁波咖啡节几乎刷爆了朋友圈、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成为众多咖啡爱好者的必打卡项目,三两结伴而去。

近年来,这样的热潮并不少见。宁波的年轻人多了一个共同爱好——“赶大集”。

而对于宁波众多商业项目来说,市集已成为“标配”和常态,既为内部商户带来客流,也灵活更新外部品牌保持新鲜感。

实际上,经历几轮“野蛮生长”和不断迭代,宁波市场并不缺乏优质市集。仅今年上半年,宁波就已有多场“爆款”市集产品。

以宁波咖啡节为例,短短3天时间,吸引客流12万人次,咖啡产品、咖啡机设备及周边的销售额达到1500万元,吸引了省内外200多家咖啡品牌参与,其中不乏来自北上广深的“顶流”咖啡品牌。

3月上旬,在鄞州印象城进行的“赶海”中古市集,销售额超338万元,回收二奢产品超过100万元,售出市集门票逾4000张。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鄞州印象城第二次举办“赶海”中古市集,现场客流同比去年同期活动增长12%,来自国内多个城市的50余个优质中古品牌带来了3100个产品,参展货值超亿元。

当下市集井喷 渐显“审美疲劳”态势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当市集“遍地”,赶集的人们对于市集也越来越“挑剔”,并非所有市集都有上述这些优质案例的蓬勃人气。

作为兼具开放性和流动性的商业形态,市集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宁波城市商业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最大优势是参与门槛较低,涉及交易形式更加多元、受众也更为广泛、带来的体验性与互动性也更强,契合了当下的消费期待。

但在市集常态化和标配化之下,我们也应当看到,除了少数品牌化经营的头部市集之外,大部分市集缺少差异化,甚至供应商也较为集中,以至于不少市集产品“千人一面”,渐显“审美疲劳”态势。

“现在宁波有不少市集,似乎仅为了市集而市集。一方面市集定位模糊,集聚的摊主品类单一、内容缺乏吸引力、产品价格虚高;另一方面都是简单的复制,融合性差,也未考虑与商业空间之间的协调性。”宁波集盒广场总经理王功博认为。对此,宁波不少商业从业者有相似的感受。

实际上,在市集兴起四五年之后,人们对这一业态的新鲜感有所下降,也势必会产生审美疲劳。面临着同质化的困境以及多元创新的挑战,成为大部分市集的普遍问题。

当市集遍地 什么样的市集在吸引人们“买单”?

“内卷”中那些被热捧的市集,有哪些共性?

“如今市集遍地,也考验着主办方如何做出差异化。当下主题类型的市集越来越受青睐,比如咖啡、二手等垂直领域的市集,由于定位精准、特色鲜明、可逛性强,因此吸引到的客群也会更加精准、忠实度更高,甚至不乏跨城打卡的年轻客群。”王功博表示。

创立于2020年的“赶海”中古市集是国内较有影响力的中古市集品牌,已经在鄞州印象城连续两年举办市集。其聚焦中古奢侈品交易,为客群提供鉴定、售卖、养护咨询、现场回收等服务。每场活动囊括近万件大牌中古包袋以及小众配饰。

通过收取门票,“赶海”中古市集从一开始就对消费者设定了一定门槛。赶海创始人杨小奥表示,“当消费者愿意买票进场时,代表他们理解“赶海”在做什么内容,愿意了解市集里进驻的品牌。”

优质市集通常因为很强的内容属性,使参与活动的消费者能接收到很明确的社群属性和潜在价值观,“是一个和我有相近的兴趣爱好的人一起玩共同感兴趣的事情”。市集伴随着内容的丰富产生了极强的社交与身份属性。

那么市集如何避免“千集一面”,走出差异化路线?

王功博认为,从商业运营者的角度,在选择合作的市集产品时,会优先选择有“强IP”输出、有“话题感”、定位细分精准的市集。同时,市集的独立运营能力也是决定最终呈现效果的重要因素。

记者 史娓超 文/摄

2024-04-23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49099.html 1 3 当市集“遍地” 怎样才能吸引年轻人 买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