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载乡村放映路 他成了村民眼里的那束“光”

4月16日晚,张岳维在余姚梨洲街道雁湖村放电影。受访者供图

张岳维 受访者供图

张岳维是余姚姚东片区的乡村电影放映员,从19岁到60岁,他给180多个自然村放映了13000多场电影,村民们亲切地称他为“电影阿维”。

4月16日晚,记者联系“电影阿维”时,他正在余姚梨洲街道雁湖村给老人们放电影。“今天晚上来了4个90岁以上的阿公阿婆,看到他们精神头都很好,我很高兴了。”电话那头,张岳维开心地说。一直帮张岳维打下手的雁湖村78岁村民金加苗则表示:“这些年,阿维给我们放映了很多经典电影,但最经典的主角还是他自己……”

1

身上的伤疤,是“电影阿维”对村民的郑重承诺

1983年,19岁的张岳维中学毕业,考入当时的车厩乡(今河姆渡镇车厩村)电影放映队,圆了梦想。儿时的他最喜欢的就是趴在晒谷场的草垛上看露天电影,《小兵张嘎》《地道战》是当年他追捧的“大片”,而他最希望的就是哪天自己也能操控那个神奇的放映机。

然而,当他和师傅用自行车驮上几十公斤重的放映机、胶片、音响、发电机等,翻山越岭去村里放映电影时,才发现这其实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1984年夏天,张岳维和师傅骑自行车去虹岭村放电影。那时的村道都是石子路,又窄又陡,下坡时被石头一绊,自行车翻倒在路旁的沟里。张岳维穿的是凉鞋,右脚大拇卡进自行车链条里,血流不止。师傅帮他拔出来时,脚趾头裂开一条大口子。师傅赶紧用随身带的擦汗的毛巾给他包扎好,让他忍着疼,先去村里的卫生所处理伤口。

可是,当他推着自行车一瘸一拐走进村里,看到1000多位老老少少密密麻麻地坐在那里,有人甚至是早上就来抢座位,等着看电影时,他已经顾不上自己的伤了,立马和师傅搭幕布、操作放映器、测试音响……

随着放映机“哒哒哒”的响声,荧幕上呈现出一个又一个英雄儿女,他们饱受折磨,却依然坚定地喊着“祖国,我爱你!”……这样的镜头,台下的乡亲们看了很多次,但他们依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当看到这一幕时,张岳维突然明白了自己工作的意义。那天,直到3个多小时的电影放完,张岳维才去了卫生所,清创、消毒,把3厘米的伤口缝合。现在,他脚上还留着一道明显的伤疤。

这样的伤疤,在张岳维身上共有6道,每一道伤疤都是他作为乡村电影放映员的郑重“承诺”:“村里的父老乡亲,在我心里永远是第一位的。”

2

因为电影,他收获爱情,却亏欠了爱人

在这种信念的坚持下,张岳维成了十里八村“最受欢迎的人”,他也因为电影收获了爱情。

妻子袁雪珍是青龙山脚下姆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坐在一起看电影时,她的专注与恬静深深打动了张岳维,而袁雪珍则欣赏张岳维对电影放映事业的执着与专业,两人喜结良缘。

张岳维放电影的时间基本是在晚上,恰好和妻子的上班时间颠倒。但为了支持丈夫,袁雪珍忙完学生忙女儿,没有让丈夫多操心。

20世纪90年代初,电视逐渐普及,露天电影市场大幅萎缩,余姚地区原本有近200名乡村电影放映员,后来只留下5个,其他人纷纷转行自谋出路。

其间,张岳维曾去上海一家工厂短暂工作过,工厂开出1200元月薪让他留下来,这让他非常心动。

但让张跃维犹豫不决的是,家里陈列着的带有时代印记的8.75毫米、16毫米、35毫米的胶片放映机,都是他的心血。每隔几年,他就会和同事们一起凑份子买一部新的胶片机,就是为了让村民有更好的观影体验。为此,他还经常去给人修收音机、组装黑白电视机赚“外快”……

当他在房间里踌躇时,妻子知道他的不舍,就鼓励他留下来:“你要是走了,村里那么多老人,就一点文娱活动都没有了!收入低,我们可以想别的办法补贴!”

当他再次出现时,村里的老人眼里全是惊喜。最让张岳维感动的是,在光明村,一位80多岁的李大爷走了一个多小时的路来看他放电影,并紧握着他的手说:“我知道你会留下来的!”

老人的话,让张岳维顿时红了眼眶:“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哪怕只有一个人看电影,我也要坚持放下去!”

正是了解了村民的期盼,张岳维越发有干劲了。他白天去接家电维修的活,晚上放电影,后来还开了公用电话亭、接了小工程。他把赚来的钱,拿出一部分添置了新的放映设备,从胶片放映机换成了数码放映机,又陆续买了摩托车、轿车,花了6万元买了厢式货车和200张沙滩椅,方便村民观看电影。

夏天,他会准备一些风油精、清凉油、扇子,给村民看电影时驱蚊防暑;冬天,他会给一些孤寡老人送去米油。后来他还学会了打狂犬疫苗,在去村里放映科教宣传片时,给村里的小狗免费接种狂犬疫苗……

村民们感念他的好,经常把自家种的新鲜蔬菜、晒的鱼干塞到他的车里;晚上路不好走,就建议他在村里住一晚。但哪怕再晚,张岳维也要回家,去陪陪妻子,因为这些年他亏欠妻子的实在太多太多……

2000年,妻子袁雪珍调到城里的余姚实验小学工作,带着女儿住在学校,一力培养照顾,直到女儿考上大学,参加工作。张岳维则留在河姆渡继续给村民放映电影。2019年,妻子退休不久被查出肺癌,在上海一家医院住了一个月,张岳维因为太忙,也没能在一旁照顾,全靠女儿和上海亲戚的帮忙,他心里充满了愧疚。接下来的4年,妻子做了4次化疗、30次放疗,病情总算稳定下来,张岳维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

3

电影是一道光,他也成了一道“光”

妻子生病,张岳维没向外透露过。他依然奔波在放映电影的路上,从最初的姚东片区,扩展到了梨洲街道、兰江街道。现在,和他联系的有180多个村(社区),每年要放映600多场电影。他还会根据每个村的具体情况进行“私人定制”,山区老年人居多,他就安排放映戏曲类影片、老电影;年轻人、外来务工人员居多的村,他就安排当下最热门的影片……

因为工作认真,为人热心,他成为很多人的朋友。凭借着自己的“社交资源”,他还帮助300多人找到了工作。

2000年,21岁的孙跃振从老家安徽来到余姚,跟着亲戚初来乍到,找不到工作。有天晚上,张岳维在河姆渡江中菜场放电影,遇到找工作碰壁的孙跃振。张岳维见孙跃振不开心,主动过来搭话。得知是工作问题,张岳维就拍着孙跃振的肩膀说:“你好好看电影放松放松,找工作我帮你。”

常年放电影,张岳维认识了很多工厂老板。他当场打了几个电话,电影结束时,就让孙跃振第二天去镇里的一家钢材厂试试,这是孙跃振在余姚的第一份工作。孙跃振说:“在我人生灰暗的时候,‘电影阿维’的帮助就像一道光。他不仅带我们看电影,开导我们,还提供实打实的帮助。不仅是我的安徽老乡,从河南、四川、贵州来的,只要认识他的,遇到困难都会找他。”

不只是外地人,张岳维也帮了不少本地人。马高峰曾经在河姆渡开了一个夜宵摊,张岳维每次放完电影后,都会去光顾,但马高峰的生意并不好,甚至到了开不下去的地步。

“你还是好好找个工作吧,总这样也不行。”张岳维一边照顾着他为数不多的生意,一边为他出点子,“你看电影《济公》里不是说了嘛,人挪活,树挪死。”

最终,马高峰在张岳维的帮助下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还打趣张岳维:“阿维用‘人挪活,树挪死’这话劝我,自己却定在电影放映员这岗位上。”

张岳维笑笑说:“电影是我的最爱,这辈子换不了了。”

记者 张晓曦 王昱汀

通讯员 陶铃铃

2024-04-18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47964.html 1 3 41载乡村放映路 他成了村民眼里的那束“光” /enpproperty-->